(完整版)学生_毕业论文范文-完整论文范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完整版)学生_毕业论文范文-完整论文范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c71e2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7

现现在潘金乡苏拉宫村礼仪禁忌的传承。老者的丧礼共分为入殓、停灵、守灵、出灵四个阶段。

老者去世之前。满族传统不能让老人死在西屋所以老者在病危时就要被家人抬到南屋。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祖宗板都供在西墙上。老者死后,家人定的棺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随起脊的房一样,中间突起,向两边倾斜,内部大,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满族人与汉族人的棺材是有很大区别,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两边棺材帮,有山水花纹、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头有图画是云子卷仙鹤等,俗称“花头棺材’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莲花上西天”。棺材头的两边,有一对联,不是贴纸的。棺材的规格是棺材的规格“三四五”, “三四五”俗称厚皮棺材,棺材三寸,棺材帮四寸,棺材头五寸。

入殓。要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式,棺材被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死人,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身上要蒙一张白布单或黄布单,同时将脸蒙上,意思是,不叫尸体见天日。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他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入殓时,一抬死者,家人和子女都大声痛哭,这表示不愿意叫死者离开。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分为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

停灵。老者死后停灵三天,第一天,家人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要“守灵”,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

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可以七八尺长,也可以一丈多长,上边别上用白方块纸写的大字,内容有“某某人千古”、“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们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陪孝”。悼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第三天出灵,就是出殡。出灵时辰,在早上10点之前。

守灵。守灵时死者头前要放一碗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把在碗边的部分点着。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守灵人要坐在旁边守着尸体,一夜不能睡眠,同时看着,不能叫猫、狗等小动物从死尸上过去。另外,院子里要挂起一个红幡,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拴在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杆子要竖在院里的西边。他的家人在幡下拴个小铜铃,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出灵。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但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村里习俗中保留着人死了在第一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

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 苏拉宫满族人日常行为中仍能得以体现,例如路遇老者年轻人会等长辈走过再行,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等这体现满族尊上、敬老的礼俗;而且他们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在苏拉宫满族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最高体现传统风俗中的重小姑的礼俗等。从苏拉宫老者的葬礼和日常行为中的礼仪可以看出,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满族人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禁忌和礼俗,所以满族文化风俗具有一定得传承性。

2.2节日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节日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事项,它是人们用来强化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民间游戏具有强烈的保守性。游戏的规则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变,或变化较少而且,它是一种自愿参与的群众活动。从苏拉宫村满族人节日和民间游戏这两方面的继承程度可以较为完整体现满族风俗传承。 2.2.1节庆文化的传承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部,定满洲族名,现在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颁金”系满语,有“诞生”和“生机勃勃”之意。所以每年的农历这天在伊宁市苏拉宫村的满族文化宫前,会聚集很多满族群众,共庆满族这一传统节日。苏拉宫村满族人现在依然过的节日有: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

枣、粟子、果仁等八样食物煮粥,称为腊八粥。“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着获得丰收。);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须面。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清明节(满族从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清明这一天,他们抬供果到祖坟上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等。2006年由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申报的《满族颁金节》已进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当地满族群众由衷地生出自豪感,多了一份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与力量。 2.2.2民间游戏的传承

满族长期从事狩猎,并且能征善战,是个精于骑射的民族。骑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早期满族的体育与娱乐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形式有摔跤、雪地走、踢熊头、滑冰、狩猎比赛、跳骆驼等。除此而外,满族的体育活动还有赛马、跳马、跳骆驼、冰嬉、秋千、滑雪、赛船、角觚、击球、采珍珠等。新疆气候自然条件与东北大致相同,所以苏拉宫满族冰上体育游戏例如打陀螺、溜冰车;娱乐性体育游戏有翻绳,撞拐、跑满城等得以保存至今。

抽冰嘎:又称打陀螺。冰嘎也叫冰猴,木制,圆形尖底,底都嵌铁钉或圆铁珠,中间有一圈凹刻。玩时,把缨鞭绕在凹刻处,放在冰上一甩,并不时抽打,冰嘎便飞转起来。可以两人撞嘎,颇有情趣。冬季的体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