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生物学蒙难简史(2012年6月21日修订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全息生物学蒙难简史(2012年6月21日修订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dcba24aaea998fcc220e03

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副司长严谷良,退休前曾全力支持过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研究和袁隆平的水稻杂交试验等重大科研项目。但由于当时对全息生物学理论持怀疑态度,他在任期间未能给予全息生物学以应有的支持。退休后,严谷良花了很长时间仔细研读了全息生物学的相关资料并做了大量调查工作,终于认识到了其重大价值。正懊悔不已,却突然听到张颖清蒙冤患病的消息。严谷良十分震惊,立即自费赴济南看望已奄奄一息的张颖清,但已是无力回天。 不久,张颖清带着深深的遗憾溘然而逝。严谷良联络了几个了解全息生物学的老科技工作者联名向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反映全息生物学蒙难事件,但这些信件最后都如同石沉大海。

他们还分别拜访了几个国家科技管理大员,当面反映情况并请求彻查。令人失望的是,这些学者型高官,居然有着比外行官员更复杂的心态和更深的城府。除了不置可否,他们绝不会去管那些无益于自己仕途和地位的“闲事”,为了一个死人去招惹那些有呼风唤雨之能的学术权贵,精明人岂能做此等傻事?

于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和“反伪阵营”所讥讽的那样,几年来奔走呼号为张颖清正名的,多是一些来自基层和退休阶层的“小人物”。这些人当中,许多人从未见过张颖清,但他们多曾认真研读过全息生物学理论并通过实践认识到了其重大价

值。他们坚信:实践是检验全息生物学理论正确性的最根本标准。而那些盲目相信大人物并不假思索地否定和嘲笑小人物的人们似乎并不知道,世界科学史上发生的所有科学蒙难事件,无一不是由于学术界大人物们的傲慢、偏见、歧视、嫉妒和固步自封所造成的。

有人曾将张颖清蒙难事件向时任山东省省长张高丽报告,张高丽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但却未见任何结果。

张颖清逝世后,新华社记者董学清闻讯进行了调查。2005年1月26日,董学清的文章《中国科技界悲剧——山东生物专家张颖清含冤早逝》(以下简称“《悲剧》”)在新华网发表,不久,其简写版《张颖清:倒在问鼎诺奖途中》分别在《瞭望》杂志和《科技文摘报》、《人民网》等媒体发表。自此,张颖清蒙难事件开始为公众所闻。但由于邹承鲁早已隐藏于幕后且其当年所做的“地下工作”一直秘而不宣,而《悲剧》在记叙《质疑》被推荐发表于《中国科学报》以及后来被编入《伪科学曝光》等事件时,只采用了“某院士”的称谓,并没有点出邹承鲁和何祚庥的名字,知道《伪科学曝光》的人本来就不多,知道邹承鲁是《伪科学曝光》顾问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即使在《悲剧》发表之后,邹承鲁在整个事件中的主宰作用仍长时间不为外界所认识。看过《悲剧》的读者只能认为是由于《中国科学报》不公正地拒绝发表《驳邹》以及后来何祚庥擅将《质疑》收入《伪科学曝光》而制造了这场悲剧。

《悲剧》发表后,一篇题为《当心有人借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以下简称“《当心》”)的反驳文章迅速发表在《北京青年报》、《北京科技报》和《北青网》上。作者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科技反伪打假专业户”方舟子。

16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华裔美国绿卡持有者,原籍中国福建云霄县。1985年,偏长于文科的方是民以争强好胜之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因求名心切却难耐寂寞,眼见自己混迹学界发达无望,察势赌时,逐步转向投机。1994年即自封社长办起了中文网络刊物【新语丝】并据此自诩为“中文互联网先驱者”。直到1996年才在美国中等生命科学周刊《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发表了自己毕生仅有的一篇其本人为主要作者的学术论文

〔注6-1〕

;此后又硬着头皮熬过了最后两年几乎一事无成

的博士后科研生涯并由此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学术无能与无奈,于是彻底抛弃学业逃离“苦海”。随后便直接向国内几位“既能

在社会上呼风唤雨、又能长期得到最高当政者恩宠”的学术权贵大抛媚眼——因为他从这些中国特色的成功人士——特别是那位学术上虽无建树、却能终生凭借“老三招”(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而长盛不衰的何祚庥身上发现了那条正适合自己的发达捷径,而多数国人代代相传的那种至死也要把兴国梦想寄托在专制下的“明君、贤臣、侠士”身上的顽固秉性,则让他看到了这个崇尚人治的专制社会中所蕴藏的无限商机。不久,这位深通“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之理的科研逃兵便窜回祖国大陆,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名义上以“科普”写作为生的自由职业者;同时,紧紧依附并效法于光远

〔注6-2〕

、邹承鲁、何祚庥,以“方

舟子”为笔名并以“科技界鲁迅”自居,利用其【新语丝】和大陆媒体,大张旗鼓地搞起了所谓“学术打假”

〔注6-3〕

和“反伪科学”,以

此强劲吸引公众眼球,在快速成名的同时高效聚攒人气并全力支撑和招揽其胡剽乱抄式的科普生意,从而完成了其人由“投身科研”到“投机社会”的彻底转型。

在形同虚设的中国学术管理部门决意不作为的有利形势下,这位伶牙俐齿且善于哗众取宠的“替天行道”者,一边暗自恪守“不批评

导致学术造假泛滥的中国学术体制”和“不指责对学术造假放任自流的学界高层当权者”等潜规则,一边以无视法治和人权的暴力语言攻讦手段,在国内大轰大嗡地掀起了一场文革“揪斗游街”式的学术打假运动,从而在迎合了中国大批爱起哄、爱看人出丑的闲杂网虫强烈的神经

17

兴奋愿望的同时,也在思想单纯、痛恨造假的庞大中国“愤青”群体中创下了不亚于当年文革造反司令的盛名并获得了广泛的信任,更唬得许多无知或饥不择食的媒体记者对其奉若神圣,趋之若鹜。几轮狂炒之后,方舟子如愿成为众多国人心中“为匡扶中国学术道德”而飞降人间赴汤蹈火的“科学大侠”。

成功挂起“羊头”,立即招来“狗肉”。声名鹊起之后,2001年6月,原本求职无望的方舟子突然被人相中,一家神秘的美国公司以一种不需上班的“半地下”方式悄然将其聘用

〔注6-4〕

。随之,一直嘈杂零乱

的“方氏科普”也在一夜之间有了清晰的主旋律——同声赞颂转基因

〔注6-5〕

从此,靠所谓“学术打假”占领了中国学术道德的制高点、从而在群龙无首的中国学界抢得了话语权的方舟子,虽然既未研究过植物,也未研究过转基因,却公然以绝对学术权威的架势和全民科学教主的口气,将纯属美国利益集团及其豢养专家或资助组织(例如受洛克菲勒财团控制的转基因推广机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为欺骗和误导世人而发布的 “转基因无害论”片面信息,冒充科学界的

主流观点甚至冒充“科学定论”向国人做“科普”,并不遗余力地助推中国在世界上率先产业化种植由美国垄断公司操控技术与市场的转基因主粮作物伐异的原则立场,偏执狂一般将那些反对盲目普及转基因主粮或质疑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大陆学者统统扣上“反科学”的大帽子并当作死敌口诛笔伐

6-7〕

〔注

〔注6-6〕

。同时,公开以此作为其党同

。于是,在一支趁乱崛起于中国大陆

并被统称为 “转基因推手”的学界精英力量中,方舟子不仅凭其惊人的口才迅速成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干将和急先锋,而且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一神秘种群的“头狼”,其风头远远盖过了国内外转基因领域的任何专家学者。

出于一个科研败卒的扭曲心态,方舟子还长期以“黑白通吃”手段在诸多学术领域内冒充权威专家浑水摸鱼扼杀中国科学萌芽,把凡属质疑、突破或不完全符合西方传统理论的国内科

18

研成果和学术思想统统斥之为“伪科学”、“反科学”并以尖酸刻薄的侮辱性语言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注6-8〕

,从而得到了那些早已江

郎才尽却欲永葆虚名和地位的中国学术权贵们的公开或暗中支持(包括那些掌握了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话语权的滥竽充数的“海龟”们的支持),致使其黑社会性质的私设公堂和“聚众斗殴”闹剧在中国学坛愈演愈烈并迅速激发起国人久违的阶级斗争狂热。故此,《当心》在中文网得以铺天盖地般的转载,使许多不了解全息生物学的青年人先入为主地被其蛊惑和误

导,纷纷盲目加入了讨伐张颖清的行列,以至于由此在中国大陆形成了一个所有头脑都与方舟子保持绝对一致的“中国反伪科学阵营”(简称“反伪阵营”),而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员则统称为“反伪科学斗士”(简称“反伪斗士”,后被蔑称为“反伪逗士”、“科卫兵”)。

在这篇瞒天过海的《当心》之中,方舟子连猜带蒙地把张颖清的出身说成是“针灸医生”

6-9〕

〔注

,并公然撒起弥天大谎,一口咬定“全息生物学在生物学界被公认为伪科学”,狂称“生物

学专业的人,一眼能看出所谓全息生物学是一名不具备生物学基本知识的人的异想天开,是典型的伪科学”。还理直气壮地向读者宣布他鉴别伪科学的依据:“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有什么东西听上去不像是真的,那么它很可能不是真的。”紧接着便运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策略,抓住张颖清开发推销全息诊疗仪器的“要害事例”转移视线并成功煽起读者的反感情绪,又以“张颖清出尽了风头......还搞了一个国际全息生物学会自任终身主席”等一系列讽刺性语句暗示和误导读者,让人误以为张颖清在山东大学可以恣意妄为,其全息生物学研究所和国际全息生物学会是私自成立的,其所长和学会主席职位是自封的。然后,方舟子公开指鹿为马,对张颖清进行贬损挖苦并信誓旦旦地声称替张颖清鸣冤的人全都在搞伪科学。

且看这位万众痴仰的“反伪斗士”如何在光天化日之下玩弄偷梁换柱伎俩达到其颠倒黑白之目的——

《悲剧》中关于张颖清在瑞典做学术报告引起反响的原文如下:

“我驻瑞典使馆科技处、教育处先后3次向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发

回关于张的学术成就在瑞典获得高度评价的报告......使馆科技处的同志说,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能够像张颖清的成果这样,得到诺贝尔奖评定机构科学家的如此评价。”

这段《悲剧》原文写得明明白白:是我驻瑞典使馆科技处向国内主管部门反映“诺贝尔奖

评审机构科学家对张颖清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可方舟子却在《当心》中明目张胆地玩弄障眼法,谎称《悲剧》“引用了中国驻瑞典使馆科技处的评价”并以嗤之以鼻的口气嘲讽道:“即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