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75b62826529647d2728525d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提要】

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阿Q

的不幸遭遇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效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①。而忧愤深广的主题就通过一系列农民的悲苦人生,一个个鲜明的悲剧形象展示出来,用农民的悲苦展示时代的苦难。同时鲁迅也给我们在文学画廊里留下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

典型形象 深广主题 农民命运 作家责任

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如果说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幸\的态度,例如《孔

已己》《伤逝》等。那么,他的农民题材小说则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立人”和“改造国民性”为时代而呐喊是写作的动机。时代的动荡、个体的痛切感受使鲁迅对农民表现出“幽愤深广”的人道主义关怀。通过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农民个体,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国民的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鲁迅笔下的农民,多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的血泪人生,控诉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分别论述几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来阐释以上观点:

一、彻底无资产者形象:阿Q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阿Q是怎样一个典型形象呢?鲁迅先生自己曾说,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 ②。鲁迅先生致力于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③。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④,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⑤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阿Q正传》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给了他一记耳光。人们可以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因为,在阿Q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他自欺欺人,自人安慰,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雇农,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游荡,被迫作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

我们可以引用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⑥: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

,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

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者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畸形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阿Q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阿Q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小说自从一问世,也超越了鲁迅先生的初衷,形象大于思维。解剖了每个国人的灵魂,催我们时时自省。

二、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形象:闰土

《故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的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小时候的闰土与小时候的水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闰土的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把他套住了。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小说写闰土月夜手捏一柄钢叉刺猹的情景,写得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闰土懂

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捡贝壳、刺猹等,从而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如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闰土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少年时期的闰土生活无忧无虑,有紫色的圆脸,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水生也像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吧了。水生也没有少年闰土的欢乐,足见其生活一代不如一代。

本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还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闰土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小说还以杨二嫂的可悲变化及其小市民的庸俗习气,来烘托闰土的性格,并反映出中国社会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作品以直抒胸臆的笔调,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借闰土的典型形象,提出了我国革命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⑦所以在鲁迅“怒其不争”的刻画中,我们更能够体会到鲁迅对农村出路的思考和探索。

三、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形象

如果说阿Q、闰土等是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男性农民的灵魂刻画,展示他们在封建压迫、生活倾轧之下的灵魂。那么鲁迅在很多小说里把笔触及到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易被侮辱的中国农村妇女的神经,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小说展示了她们的痛苦人生。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国民问题。在《祝福》、《离婚》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