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节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关于毕节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7963dd933687e21ae45a97d

机构或开发公司不能从企业的税收中提取留成,税收收入归所在地政府。 三、开发区体制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准政府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体制。开发区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项目建设局和社会事务局等机构,托管辖区人口。开发区管委会,目前主要承担了区内招商引资,项目落户,企业发展环境协调,村居委会社会事务以及为项目落户和基础设施建设所用土地的征地,拆迁,平基等方面的工作。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在投资体制和机制上,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不畅。政府作为唯一投资主体,对区内的征地,拆迁,平基工程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筹集拨付负全责,开发区实际上只是具体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两者是“给钱办事”与“用钱做事”的关系。在具体的运行机制上,采取的是由开发区向政府报告所需建设内容,然后由政府审核,通过招投标程序,并由开发区与农户和相关利益人签订协议,最后由政府签批拨付资金。而区内的道路和各种管网配套建设,则是在政府的协调下,由相关专业部门按照规划,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进行建设。一方面由于征地拆迁难度大,山地平基耗时长,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体制的权责不统一,加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上的制约。往往是先办事,后拨钱,甚至是办了事,拿不到钱。存在着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征地拆迁补偿不能及时到位,项目用地平整不能尽早开工和按时完工,客观上造成了不能按招商协议确定的时间对落户项目及时供地,影响了引进项目的建设进程。

(二)在行政审批体制上,开发区内行政执法与“封闭式”管理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开发区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权限。而为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求对招商企业实行“两隔离”及入区许可制度等“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现有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得随意入区执法,另一方面开发区自身又不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陷于非常尴尬的境界。在实际运行中,主要靠开发区与有关部门协调,陷入了事事求部门,部门也很支持,客商却不满意的怪圈。

(三)在区内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体制上,由于事权与管理权不统一,存在着管理上的真空。开发区是一个享受特殊政策的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开发区管委会在行政序列中并没有明确的地位。开发区虽然托管了几

个村(居)委会,但由于行政职能的缺失和无独立的财政体制,对于区内违规用地建房管理,市政建设管理,教育卫生事业,公共服务体系,商贸流通行业等社会经济事务无权也无力进行管理和完善。而政府相关部门则普遍认为在开发区内的事该开发区管理,导致了管理上的真空,特别是突击“种房”,违规占地现象屡禁不止。

四、经济开发区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考

(一)创新体制的思考。

1、积极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开发区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营造与国际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投资环境,树立开发区的新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创新体制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对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应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合理配置资源、权责高度一致的方针,建立起“职责清晰,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的管理体系。对政府工作职能进行归并整合,将传统体制下政府职能中较低层次和部门中间层次的职能分离出去,改由非政府性质的公务机构和中介机构来承担。推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办事人员,破除了机构肿胀、人浮于事的弊端,有效地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服务效率。

2、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开发区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要素获得和产品销售,都是通过市场来运作和配置。同时,在依法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各种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切实加快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审批式管理向程序化服务管理转变,使开发区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先行示范区。

3、制订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开发区的行政法制体系。

建立开发区的仿真国际环境,规范管理制度。开发区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运用其他国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外商投资、客户服务、经济发展、社区管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取得突破,形成依法治区的法制基础。开发区建立起行政法制体系,才能有效

地保证管委会对开发区各项业的管理与服务。尤其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方面,开发区只有建立严格的招投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营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创新机制的思考。

1、积极打造“高效、透明、公平、规范”的服务型政府。开发区建设“仿真”的国际环境,积极致力于“亲商、富商、安商”,并把优质、高效、透明的政府服务做为吸引投资、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基石,努力使服务行为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一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项目审批速度。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大刀阔斧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如:减少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缩短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间,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二是大力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开发区仅保留工商注册、土地使用、税务登记三项收费,其他收费一律取消;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改革,除资源性、服务性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没有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实行电子通关。

2、创新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开发区在机构改革的同时,相应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管委会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工作人员公开向社会招聘考录,严格实行绩能考核及末位淘汰制,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机关全员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聘期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2)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对重要岗位、窗口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要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适时进行交流。(3)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完整的指标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不同的办法考核;健全平时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使用、晋级、奖励、惩戒紧密挂钩。(4)积极探索末位淘汰制度等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加以确定,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这些做法的实施,激发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战斗力强的开发建设队伍,为提高开发区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提供可靠保证。开发区在裁减机关冗员的同时,积极引进各类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构筑人才资

源优势。开发区只有全面实施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才能突破所有制身份的束缚,突破学历、年龄限制的简单人才标准,突破“自给自足”的人才配置模式,面向全国“招短缺急需人才,为我所用。”并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完善配套设施功能,从而快速提高了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开发区还要运用激励和社会评价机制,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采取重点投入、重点突破的方式,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培养和造就具有领先水平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身上。管委会通过企业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重奖对开发区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摒弃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 3、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基础设施项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求不断加大。为保证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依靠财政资金的同时,积极拓宽其他融资渠道。具体可采取三种做法:一是利用社会资金;二是利用土地资源,获得银行授信。;三是发行债务。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市场化有利于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产业化投资结构,提高基础设的建设水平,经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4、创办科技园区,使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先后兴办了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科技园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比如,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就享受不到在高新区内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所得税“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发区。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创办科技园区,既享受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又享有高新区的政策。这就解决了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能享受到高新区内政策的瓶颈问题。

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无论是在体制改革上,还是在机制上,都应善于借鉴、大胆探索、勇于进取,才能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