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7ade41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dd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初极狭,才通人。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13

三、1.复述故事:东晋年间,武陵郡有个渔夫,一次,他出去捕鱼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2.想一想作者以什么线索安排课文内容的?试着以核心事物“桃花源”为着眼点,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渔人的行踪。 ①渔人的行踪

②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②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 进入桃花源后,渔人看到了什么样的奇异景象?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和平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自由快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人怎样对待这个不速之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淳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热情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好客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4

①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②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社会如此动乱、黑暗;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7.渔人离开桃源后,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桃花源的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8.渔人“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9.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不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成分,增添了文章的曲折变化。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这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5

5.表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这一儒家思想的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1.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好客。是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世界。 2.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世界是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否定批判。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写法借鉴

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语言简洁,清新自然 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四、探究一:

(1)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