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论文: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终稿 幼儿园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观察论文: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终稿 幼儿园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7ddb9235acfa1c7aa00ccf5

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10学前教育 吴慧敏 20100503007

五、 分析与结论

(一) 幼儿模仿行为与师生、伙伴关系无关

本研究发现,幼儿不论性别或年龄对模仿对象是老师或同伴均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幼儿不仅仅会模仿老师,也会模仿同伴,而且不会更多地偏向某一方。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幼儿会更倾向于模仿师长的观念不一致。其实这一结论与人们辨别事物的能力水平和对幼儿的期待有密切的关系:成年人有较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一般会认为师长做出的行为更值得幼儿学习模仿,幼儿也应该会这样做。成人在对幼儿模仿行为做出评定时难免受自己的主观期待的影响。现实中幼儿模仿行为的对象差异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小。

3-6岁幼儿在园的模仿行为中96.6%是模仿同伴的,模仿师长的较少,仅3.4%。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幼儿的自发的模仿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在自由活动时, 幼儿的交往对象基本上是同伴, 而且同伴之间地位平等、能力接近、兴趣一致, 因此他们有机会、有兴趣对同伴行为进行模仿。这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处于好奇好模仿的学习成长阶段,但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比较低,只要是有意思、好玩的事他们都会跟着模仿,不会考虑到师长的行为可能更值得模仿学习而对师长的行为有更多的模仿偏好。

(二) 幼儿在较为自由的情景下出现自发的模仿行为的概率比较高

根据观察的数据分析发现,3-6岁幼儿在较为自由的情景下出现自发的模仿行为的概率比较高,模仿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所有事件的39%,这是因为在游戏时幼儿有比较高的自主性,能较多地跟别人进行互动,进行模仿学习。

(三) 幼儿模仿的直接动机以获得愉快的感觉体验最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模仿行为的动机有所不同,幼儿模仿的独立性、自觉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模仿行为的直接动机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模仿行为的直接动机最多的是因为愉快的感觉体验,占47.3%,其次是融入群体增加受欢迎程度,占18.9%,第三是自我表现,占15.8%,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以自我表现为模仿动机的比率呈递增趋势(3-4岁、4-5岁、5-6岁因为自我表现而进行模仿的比例分别是10.2%、16.1%、22.7%)。

这一结果说明幼儿大多会因为觉得某个行为很好玩很有趣,而加以模仿的以获得快乐的感觉体验,又或是为了融入群体,加入群体活动,增加自己的受欢迎程度,也跟随他人做出相同的行为,希望获得他人的接纳,受到他人欢迎。也有

17

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10学前教育 吴慧敏 20100503007

很多幼儿是为了表现自己也有做出相同行为的能力,而模仿他人做出相同的行为,以表现自己、炫耀自己的能力。并且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因为想要自我表现而出现的模仿行为更多。这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更加明显,主动性更强,会从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模仿过渡到有意识的、自觉的模仿;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到当作手段,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他人的认同接纳从而加入游戏,又或是炫耀表现自己的能力,希望获得赞许;而因为盲从而进行模仿的情况在5-6岁幼儿中出现的比例最少,这也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主性会更强,盲目跟风模仿的情况有所减少,会对模仿行为加以判断选择。

(四) 幼儿模仿行为与性别的关系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幼儿的性别与模仿行为的内容和直接动机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幼儿模仿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的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观察到的3-6岁幼儿的模仿行为中,既有指向同性的模仿行为, 也有指向异性的模仿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3-4岁幼儿模仿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的次数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30.13,df=1,P<.001) ,模仿行为指向同性的人次显著多于指向异性的模仿行为;4-5岁幼儿模仿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的次数之间存在十分显著差异(X2=6.11,df=1,P<.05),模仿行为指向同性的人次也多于指向异性的模仿行为;而5-6岁幼儿模仿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3.44,df=1,P>.05),模仿行为指向同性的人次虽然多于指向异性的模仿行为,但并不明显。这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模仿对象的选择越不局限与同性别的人。

这一结论与事前我根据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理论做出的猜想相反。柯尔伯格、斯拉贝(Slaby, 1975)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4-5岁以前,儿童仅对自己的性别进行自认,处于“基本性别同一性”阶段;5-7岁,儿童不仅能稳定、准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而且能正确识别他人的性别,其性别认知达到“稳定性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水平影响他们的性别角色行为。根据这一理论,我猜想3-4岁、4-5岁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处于同一性阶段, 他们应该并不严格地根据性别来选择模仿对象,因此他们的模仿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的人次之间应该不存在显著差异。5-6岁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已相当稳定,他们应该开始更多地选择同性别的人作为模仿对象。但根据观察的数据分析却得出: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欢模仿同性别的对象。

对此,我做出了如下思考: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幼儿的模仿对象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在对模仿者和模仿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综合平常的观察情况后发现,模仿次数最多的幼儿都是比较好动的幼儿,而最多次数成为模仿对象

18

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10学前教育 吴慧敏 20100503007

的幼儿是平常比较外向好动或是比较受老师喜爱、关注的幼儿。由此可以推断,幼儿模仿的对象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

(五) 不同的模仿者和模仿对象两者关系的模仿行为指向不同模仿直接动机的次数之间存在差异

在师生关系中,幼儿的模仿行为多由于对模仿对象的喜爱、敬佩,在伙伴关系中,幼儿的模仿行为多由于愉快的感觉体验。这是由于同伴之间的地位平等、能力接近、兴趣一致,而幼儿与师长之间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对师长比较敬佩,即使是自发的模仿行为也大多出于这个原因。

(六) 在不同的活动背景下,幼儿的模仿直接动机也不相同

除去愉快的感觉体验这一主要的直接动机,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过渡性自由活动中,幼儿因为想要自我表现而进行模仿的情况比较多;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因为想要融入群体增加受欢迎程度而进行模仿的情况比较多。说明幼儿会把模仿当作一种手段,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他人的认同接纳从而顺利加入游戏。

(七) 幼儿的模仿直接动机会因模仿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次观察到的三类模仿内容中,幼儿对语言声音的模仿出于愉快的感觉体验和自我表现的动机最多,对面部表情的模仿出于愉快的感觉体验的动机最多,对动作行动的模仿出于愉快的感觉体验和融入群体增加受欢迎程度的动机最多。幼儿喜欢模仿有趣的声音,也喜欢表现炫耀表现自己也有做出相同行为的能力或也曾经做过某件事。所以在对语言声音的模仿上,幼儿多出于这两种原因。

六、 讨论与建议

(一) 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比较低,只要是有意思、好玩的事他们都会跟着模仿,不会考虑模仿对象或模仿内容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注意对幼儿的模仿行为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积极引导幼儿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要引导他们明白什么是好的,值得模仿,什么是不好的不应该去模仿。对他们的玩耍,要经常留心观察,对一些不健康的模仿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并告诉他们不能模仿的原因和道理。对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要及时加强教育,讲清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让他们未形成习惯时就及时改正。 (二) 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较多

19

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10学前教育 吴慧敏 20100503007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较多的这结果给我们启示是,应该给予孩子充分自由探索的时间、空间,让幼儿能在自主活动中通过模仿、合作,学习吸取别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三) 幼儿的模仿内容主要以有趣的以及与自己兴趣或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为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贴近幼儿生活、和幼儿经验相关的材料、内容入手,避免跨度过大,过于抽象,这也符合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

(四) 幼儿模仿的直接动机以获得愉快的感觉体验最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模仿行为的动机有所不同,模仿的独立性、自觉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 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要充分了解到幼儿的模仿行为特点,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对幼儿加以正确引导,要引导幼儿模仿榜样的内在本质特点,促使幼儿的模仿行为从感性模仿积极向理性模仿转变和发展。

(五)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模仿对象的选择越来越宽,不局限与同性

别的人。但这可能跟其他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六) 即使是无指令的情况下,幼儿也会出于对师长的喜爱、敬佩,对师长的

行为进行模仿,或受其影响,幼儿模仿的对象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成为幼儿良好行为的模仿榜样,同时要对事物保持正确的评判,给幼儿正确积极的引导。 (七) 对不同的事物幼儿会出于不同动机进行模仿

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不同活动的开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七、 思考与改进

(一) 观察内容有待完善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模仿行为的内容存在差异,但由于本观察的设计目的只关注了模仿内容的类型没有关注具体的内容分类,无法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做出指导,只能提出教学内容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具体选择粗略建议,以后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对实践有更好的指导。 (二) 数据样本采集有局限性

本次观察只在两所幼儿园的两个班级进行,被试量太少,且有局限性。由于不是混龄班级,也无法对模仿者与模仿对象的年龄进行分析。如有机会,以后的研究在被试样本上应做更多的考虑。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