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80c1eb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5

◆ 个体意识之间的特点、差异也是依赖于客观存在的。在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过

程中,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却会作出差异很大甚至相反的反映。

第二,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都是主观的。

◆ 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的,反映的对象或原型、结果、结

果产生的原因等是客观的。

◆ 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都能从客观存在找到根据。总之,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3.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从意识的反作用方面)

人的意识就其物质承担者来说,虽然是人脑这块复杂的物质的机能,也是物质的反映特性,但是,对于意识产生发展的动因问题、意识的内容问题、意识的反作用问题等,从人脑的生理活动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从社会存在中才能得到说明。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现象,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意识产生发展的动因,不是人脑的生理活动,而是社会存在。

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中,任何一种新的意识、新的理论,都是伴随着社会的某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实践地位出发,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在实践中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从而形成某种意识。

第二,意识反映的对象,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而是社会存在。

意识不仅反映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社会环境。

在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在社会同一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所拥有的社会思想、社会学说,其根源并不包含在人脑中,而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于社会的客观存在。

第三,意识的反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存在的需要。比如,中国唐宋时期的佛教盛行,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阶级的舆论控制。

以上三点,从意识产生发展的动因、意识反映的对象、意识的反作用三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了人的意识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的意识;也表明了意识作为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现象,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

三、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的产生和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主动、选择、控制和改造性。也就是说,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物质的主动、选择和思维加工创造的能动结果。

1.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第一,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人通过意识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通过意识活动,不仅可以回忆过去,而且可以推测未来。

通过意识活动,人不仅有自我感觉,而且可以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心理,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比如,心理对身体具有促进和干扰功能。科学工作者对

“气功”的研究了解到,气功的实质就是通过意识或心理过程,来影响和调节人体的生理过程,使人的身体产生特殊功能。

◆ 第二,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意识指导实践,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利用客观条件,创造出客观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人们对于海鸥在海面飞翔的现象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而一位英国海军潜艇司令却产生了与常人不同的想法——用海鸥来防备德国潜艇,并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结果取得了成功。这说明,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创造性和现实对象性,能够影响人的活动,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 第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这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也表现出了意识的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构造出准备加以实现的思想蓝图。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说明了意识具有预测性和计划性,科学家们正是通过理论计算预测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存在,并且按照这种预测去进行观察,才发现了这两颗行星。

2.意识的能动性依赖于物质,受物质制约。

具体表现在:其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比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目的和计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这些都是由人们所处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其二,意识的能动性的效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意识能动性的效果如

何,与意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有直接关系。

其三,意识能动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其四,意识能动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意识 是人脑的机能,但人类意识一经产生,其发展并不或并不完全依赖于人脑的自然进化。事实上,人类在探索和认识自身意识活动的本质和特性的基础上,已经通过人工的手段大大地拓展了意识活动的领域、延伸和放大了自身的意识结构。这突出地表现在人工智能 的产生和发展上。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运用机械和电子的装量模拟人工脑思维活动的电脑,即电子计算机或人工智能。几十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已经更换了四代,即电子管计算机、半导体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正处于第二次计算机革命和第五代计算机的历史转折时期。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即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 。这种模拟反过来对人的意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人——机互补的新的放大的意识结构。可以说,人工智能机就是人脑的扩大。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识活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大大地优越于人脑,如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超大海量的记忆能力等。同时,人工智能机还能代替人完成许多操作性工作,特别是在人无法直接到达的宇宙、深海、高温有毒等环境条件下代替人进行某些探测活动。如果说电脑作为对人脑的模拟离不开人脑,那么今天人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电脑。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形成了人——机互补系统,大大地扩展了人的意识结构。

人工智能的诞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哲学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