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财政学案例分析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810aad176a20029bd642d91

本案例摘自郝如玉教授《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一文。2005年两会期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郝如玉教授完成《我国收入调节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课题,并作为全国政协大会发言稿,反响较大。郝如玉教授明确指出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杀富”济不了贫,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税收“促富治贫”中可以其重要作用,但教育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关于收入分配的案例,前面市场失灵问题已有所探讨,我国收入分配既存在初次分配不公的一面,也存在再分配社会不公的问题。因此,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郝如玉教授“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的观点新颖,给我们思考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思考题:教育是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

(三)案例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目标之后,宏观层面提出要“内需”拉动。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进一步增加了经济运行中的内需动力。2006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速度下降到10.4%,导致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减速为24%;但由于消费强劲增长,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9%,增幅超过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三季度各项宏观数据表现趋稳。决策层希望将这个态势延续到2007年。

观点1(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2007年将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特别要落实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改善就业和增加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将成为明年的工作重点。此外还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村水、电、气、路的重点投入。发改委综合司一位官员表示,扩大农村内需是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将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增加,二是消费环境的改变。农村基础建设的配套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形成流通消费网络的考虑。考虑到农民消费能力比较弱,将采取多予少取和放活的措施,如今年因柴油价格上涨,对农民购买农资实行补贴;二是完全减免农业税;三是保证农民合理收入;四是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比如今后将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刺激消费相比,在社保福利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善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之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这就要求将农村居民逐渐纳入社会保障。

观点2(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正在走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增加消费的政策可以有两个着眼点,或是增加居民消费,或是增加政府消费。当前增加政府消费的空间巨大,即增加政府开支应以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项目为重点,空间政策极大,因为目前各级政府在这些福利领域的所有支出仅为GDP的3.5%左右。不应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来获取所需资金,因为此举会抑制居民收入,从而抵消政府消费增加的一部分效应。政府应减少自身的投资,将资金用于消费。这项调整的空间很大,因为目前政府直接承担了国内投资总额的5%,而且还有大量转移支付用于支持投资。2003年此类转移支付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据此推算,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支出约占GDP的7%~8%。如果政府削减投资,将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就可以大大改善需求结构。

分析: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重要职能。它有助于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本案例涉及到我国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现象,政府一方面紧缩投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消费,尤其是采取扩大农村消费的诸多财税政策。2007年,在出口增长遭遇国际阻力,政府进一步压缩国内投资需求的情况下,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运用已日趋成熟,这也是我国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政府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完善宏观间接调控经济的政策和工具,尤其要注重财政、金融政策和工具的应用,尽量避免直接行政手段的实施,以减少经济干预的负效应。

思考题:当前我国财政稳定和发展职能发挥的效果如何?怎样改进?

二、 原理简述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具有资源配臵、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发展三大职能。 所谓财政的资源配臵职能,指政府运用财政收支手段直接安排或间接调控人、财、物资源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搭配,产生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经

济条件下,资源配臵的方式由政府和市场两种,市场起基础地位,政府则对市场拾遗补缺且对国民经济起主导地位。财政资源配臵的主要内容有: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合理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建设;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财政资源配臵本身效率。

收入分配则指国民收入的初次和再次分配,市场主要参与初次分配,要求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一致,追求经济公平。财政主要通过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参与再分配,追求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的主要内容有:划分政府和市场分配的范围;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进行转移性支出。

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指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加资本项目)。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本追求目标是社会总供需的平衡,财政政策是基本实现工具;规范设计财政制度,尤其是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制度;运用投资、税收、补贴手段,保障基础产业的发展;保证非生产的社会性需要。

第二章 财政支出概述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与结构

一、 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8月7日

2003年春夏之交,中国人街谈巷议最多的是“非典”。为消灭“非典”,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仅北京市,政府就一次性拿出4亿元经费,用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4亿元专项经费,属于政府临时性财政开支。

倘若把整个财政资金比做蛋糕,那么,各项财政支出就像是切蛋糕。具体到我国,这个蛋糕被切分为五块:国防费、行政费、文教科卫事业费、社会保障费、经济建设费。其中,国防和行政,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这两项费用支出,满足了政府行使职能的基本需要。国防费包括国防建设支出、国防工程开

支、军事的科研支出、各军兵种经常性开支、后备部队经常性开支、战争时期作战费用支出等。

政府要履行职能,保证各机构正常运转,需要一笔行政开支。这笔开销有五大类,包括行政管理费(如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等单位的开销),公检法机关经费,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对外援助支出和外交支出。对行政开支这个口子,财政一直坚持从严管理。行政费的使用管理程序:首先是确定人员经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头费)以及办公经费的使用定额,在此基础上,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以控制行政经费的不合理增长,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杜绝资金浪费。

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范围广,涵盖内容丰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不同,财政资金用于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就有了轻重缓急。比如,我们大搞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事业费支出在20年间增长了20.4倍,年均增速16.3%。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暴露出卫生事业的一些薄弱环节,政府又采取倾斜措施,拨出大量资金,筹建公共卫生紧急反应中心,加大医疗卫生基础建设。

蛋糕的第四块,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有人把社会保障形象地称为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政府为实现其社会职能,社会保障支出不可或缺,它与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相连。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在德国的良好实践,使它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各国纷纷建立起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也从1951年开始,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近几年来,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和国情的要求,大刀阔斧进行了六项改革,这些改革,都要有相应的财政资金匹配,为了保证资金到位,政府也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税收方面,社会保障税就在积极酝酿,相应的财政开支也在设计、编制之中。

财政支出的第五大类,是经济建设费用,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城市维护费、政策性补贴等等。按照我们介绍的顺序,经济建设费是最后一块蛋糕,但却绝不是最小一块。相反,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很大,在过去统收统支的计划体制下,它不仅涉及社会公益性领域,还涵盖了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初期为例,仅基本建设支出一项,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就达60%。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发生了转变,但经济建设开支却并非明日黄花,相反,这项开支对政府调控经济,确保经济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