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学生版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85b712965ce0508763213c5

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注:①晋景王,即司马师。②门生,两晋、南北朝时依附于世家豪族的人。③蚤,通“早”。④钟会,三国时魏人,官至司徒。]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生走入告其妇;走入:跑进(内室)。 B.无豫诸儿事;无豫:不关。 C.景王遣钟会看之;之:代许允的妻子及孩子。 D.汝等虽佳;汝等:你们几个。

E.才具不多;具:才能。 F.会止便止会:正好。 2.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妇正在机中”——许允的妻子正在机上纺织。 B.“蚤知尔耳”——早就知道会这样的。尔,代词“这”。 C.“后徙居墓所”——后来迁居到许允的墓地居住。 D.“若才流及父”——如果才能的品级赶得上其父。流,品级。 E.“儿以咨母”——孩子们为钟会要来之事向母亲请教。 F.“率胸怀与语”——敞开胸怀和“话匣子”。 3.翻译“会反,以状对,卒免”一句。

4.总览《许允妇故事三则》说说许允的妻子是怎样一个人。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

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 遗留 C.值年谷不登. 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

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尝集士谦所.

,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15.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1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17.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1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四)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臵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注]徒跣:赤脚。 蹇蹶:磕磕绊绊。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元嘉其直而有用.. 有能力 B.言苑囿过度..

指占地过多

C.帝失容..,放棋 大惊失色 D.为臣逞志..

于君前者 满足心愿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为.臣逞志于君前者 B.初为猎郎,以.

敏正称 当横行天下,为.

汉家除残去秽 太武即位,以.

功拜立节将军 C.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 D.乃.诣公车,免冠徒跣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手搏其耳 ②皆可其奏 ③初为猎郎 ④为臣逞志于君前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2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后来改名为弼,说自己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古弼在一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这件事报告皇帝。 C.朝廷不理,实尔之罪--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 D.卿其冠履--您戴好帽子,穿上鞋子。 23.下列全说明古弼“公直”的一组是 ①弼入欲陈奏 ②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 ③弼具状以闻 ④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⑤ 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①⑤ 2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突出了古弼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顾个人

安危的品德。

B.古弼见到上谷人的上书,便急于将这种情况反映

给皇帝,但并未取得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C.皇帝与人下棋,正在兴头上,古弼不惜扰皇帝的雅兴,也要将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事情办好。 D.古弼奏事不留情面,但太武帝能体会到他的苦心,接受了合理的建议。

练习五 《世说新语》故事八则 (一)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③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⑦,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yù)之。韪曰:“小时了了⑨,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①清称:有清高的名称。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④仆,对自己的谦称。⑤仲尼,孔子的字。⑥伯阳,即老子,姓李。⑦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⑧奕(yì)世,累世。⑨了了,聪明、懂事。⑩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判断画线词语解释的正误。

A.诣门者——登门拜访的人( ) B.乃通——(看门人)才肯通报( ) 2.“人以其语语之”句中,“其”指代( ),“之”指代( ),第一个“语”是( )词性,第二个“语”是( )词性。

3.结尾处陈韪为什么“大踧踖”?

(二)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②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③也。”

[注:①轩冕,指官员乘坐的车。②废书,废止读书。③友,旧说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1.管宁为什么说华欲不是自己的“友”?

(三)荀巨伯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①贼攻郡。友人语(yù)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

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 值:正赶上。 B.子可去 去:离去。 C.不忍委之 委:委曲。 D.遂班军而还 班:调回或调动军队。 2.试简评本段主旨。

(四)张吴兴亏齿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①知其不常②,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③?”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注:①先达,有德行学问而又声位显达的前辈。②不常,才能不凡。③窦,洞。] 1.张吴兴的“不常”,从文中哪里可见?

(五)阿翁以子戏父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①曰:“阿翁,讵②宜以子戏父!”

[注:①敛手,拱手,②讵,jù,副词,表反问,“哪里”、“怎能”。]

1.本段主旨是什么?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州多滞讼,迁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

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将死。正辞案部至,引问之,因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被伤者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释。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注]料:统计,这里有挑选之意。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吏坐淹.狱停职者 滞留B.狱具.将死 具结 C.正辞案.部至 案情D.单骑出郭.

二十里 城郊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错误的

一项

①以刃故.

伤其足 ②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

不复谢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

骨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

“故”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D.两个

“故”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贼渡江散走.

②操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也 B.①上壮.其敢断 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C.①特迁.

官,充江南转运副使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

皆不及施 D.①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 ②众不能堪,而仆.之 4.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宿系皆决遣之----到任后就连夜逮捕了那些放走犯人的胥吏 B.按其奸状伏法------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 C.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范正辞就秘密命令监军假装去逮捕他们 D.被伤者尚有余息-----那些受伤的还有的在休息 5.范正辞对皇帝分析“人心易动”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富庶,人们怀恋乡土,不愿服役 B.王兴闹事,煽动民心 C.东南富庶,人们容易闹事 D.东南富庶,王兴又故意闹事,煽动民心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范正辞被特意选出做饶州知州,这从侧面表现了

他善于断案的才能。 B.范正辞断案果敢,选兵进京时杀一儆百,控制地方局势,为皇帝家天下服务,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升了官。 C.范正辞明察冤狱,使因甘绍案被判死刑的14名无辜者全部获释。 D.范正辞办案目光敏锐,善于用兵,临敌勇毅果敢,武艺高强。 (二)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

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

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臵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

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

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 二子:两个女儿。 中和:唐僖宗年号。

缗:穿钱的绳。 绐:哄骗、欺骗。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 “服”,佩服 B.俾.其他人徙 使 C.已别除.官 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想通了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市之,而.命洗刷 义不杀少而.

杀众 D.泰怃然久之. 有十月熟者谓之.

晚稻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尝于都市..遇铁灯台 B.市之,而命洗刷..

C.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D.泰惊悸..,召诘之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者的风度

B.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那人有毛病,除了我没人适合她了 C.约回日当诣所止————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D.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又将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的地方 11.下面全能说明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一项是 ①姨卒,泰娶其姊 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④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 ⑤泰惊悸,召诘之 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六)玉镜台聘婚 温公①丧妇,从姑②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③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馀④,乞粗存活,何敢希汝比?”却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⑤,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⑥,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⑦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注:①温公,即温峤(piáo)。②从姑,堂姑。③属,

通“嘱”④馀,同“余”。⑤交礼,行交拜之礼。⑥老奴,对年老男子的戏称。⑦刘越石,西晋大将军。]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密有自婚意;密:私下里。 B.但如峤比云何;但:但是。比:类,同样的。 C.乞粗存活;粗:马马虎虎。 D.女以手年披纱扇;披:掀开。纱扇:遮面的纱巾。 2.判断下列语句理解的正误。 A.“姑以属公觅婚”——堂姑把女儿托给温公,让他给(女儿)找个夫婿。( ) B.“何敢希汝比”一一哪敢希求和你相比?( )

C.“婿身名宦”——婿出身于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 D.“尽不减峤”——都不比我差。( )

练习六

(七)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①,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③,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借,又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④,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注:①武帝:晋武帝司马炎。②柯,草木的枝茎。扶疏,枝味茂盛下垂的样子。③讫,pì完了。④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