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的产生背景探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有一个梦想的产生背景探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8970da7b0717fd5360cdc6a

《我有一个梦想》的产生背景探析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王国均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已经众所周知,本文不再赘述,本文打算阐述的是《我有一个梦想》产生的前因后果。既然这是一篇伟大而经典的演讲,那它也就必然意味着典型的代表了演讲的所有要素,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演讲本身以外的因果成分。如果能从作者与作品的因果关系来观照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那么就有可能发现演讲的奥秘;如果我们能发现其中的奥秘,那么我们才有可能进入文本的文体世界,找到演讲这一区别于散文、小说或者诗歌等任何文体的特殊教学内容。由于《我有一个梦想》是一个演讲记录稿,因此很多版本的段落划分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所探讨的文本采用苏教版必修四的选文,这点需要事先说明。

《我有一个梦想》的准备与产生

我们之所以断定《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记录稿,基于两个理由:一是有一位名叫克拉伦斯·琼斯的人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回忆——2011年1月4日由美国Palgrave Macmillan公司出版发行的《梦想的后面——改变美国的演讲的产生(Behind the Dream: The Making of the Speech that Transformed a Nation)》。该回忆录证明,《我有一个梦想》中最精彩的片段与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没有关系,而它的酝酿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二是马丁·路德·金(以下除引用外都简称“金”)的母校莫尔豪斯学院在2006年设立的“马丁·路德·金文物馆”(该馆收藏了近一万件金的笔记、信件、手稿、藏书、票据以及别的文物)收藏的珍品之一——《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打印稿,其标题就是“常态——永不再来(Normalcy- Never Again)”,该文件由13页文本装订而成,其中最后一页的背面写满了金本人打算用于演讲的笔记,因此这个标题可以看作是金在演讲前就已经确定的题目。

一、长达一个多月的酝酿

根据琼斯的回忆,1963年6月,金领导的“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以下简称SCLC)”在伯明翰市的抗争运动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位年仅34岁的“英雄”名声一下子传遍全国。此时的金早已经在考虑另一场规模更大的民权运动——“为工作和自由而走向华盛顿”大游行,这意味着民权运动从地区性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7月2日在纽约的一次由六个民权团体的领导人参加的“六巨头”会议会议后,金接受了在林肯纪念堂台阶上作演讲的任务。由于金手头的工作千头万绪,各种干扰纷至沓来,面对已经排定的演讲任务,他无法集中精力构思演讲的内容,只能断断续续地思考大致的内容和思路。直到8月中旬,金才要求他的律师斯坦利·利维森(Stanley Levison,金的顾问和亲密朋友,也是金的演讲稿写手。由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担任过美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一直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视。金不能直接听取列文森的意见,于是琼斯充当了他们的中间人)和琼斯着手起草演讲稿。为了摆脱外界的纷扰,金在纽约找了一家旅馆住下来,原意是准备他的演讲。然而,游行的后勤准备是如此的繁重和急迫,以至演讲准备还是摆不上议事日程。琼斯的回忆表明:“当我8月27日星期二晚上带着演讲初稿赶达华盛顿威拉德旅馆参加会议时,马丁仍然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有意思的是,为了避开联邦调查局的窃听,他们将会议地点从房间转移到了大堂,他们用桌椅和室内植物筑起了一道隐密的警戒线;会议开始的时间与第二天的游行活动只相隔12个小时。

二、演讲前夕的头脑风暴

金清晰地知道除了本次游行规模巨大、人数众多外,参加的组织机构广泛复杂,届时将有劳工组织、宗教团体、社区机构以及学术机构等的领导人物前来聆听演讲,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讲。为了夯实演讲的内容,金召集了包括琼斯在内的八位重要人物前来商议和审核演讲稿,他们分别是克利夫兰·罗宾逊(Cleveland Robinson)、沃尔特·方特罗伊(Walter

1

Fauntroy)、伯纳德·李(Bernard Lee)、拉尔夫·阿伯内西(Ralph Abernathy)、劳伦斯·雷迪克(Lawrence Reddick)、怀亚特·沃克(Wyatt Walker)和贝亚德·拉斯廷(Bayard Rustin)。这次审稿会成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游行中承担的任务如下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得到了年龄、学识和资历比他高得多的民权运动志士的支持和鼓励,这是一支经历过时间、血汗乃至生命考验的战斗队伍,一个阵容强大的智囊团队。 会议参加者 克利夫兰〃罗宾逊 贝亚德〃拉斯廷 沃尔特〃方特罗伊 伯纳德〃李 拉尔夫〃阿伯内西 劳伦斯〃雷迪克 年龄 当时的职业、职务或本次游行所承担角色 49 天才杰出的演说家和组织者,1944年从牙买加移民美国,1947年成为一家干货店老板并担任了曼哈顿区工会领导人,美国装配工人协会主席,金的劳工问题顾问,本次游行行政执行委员会主席 51 美国资深而著名的民权运动领导人,二战时期曾策划过赴华盛顿反对美军种族歧视游行的活动(后被罗斯福总统取消),“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的创始人之一,“非暴力抵抗”哲学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曾赴印度观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游行主要组织者、游行后勤总负责人 30 浸信教会牧师,耶鲁大学神学学士,“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华盛顿分会主任,游行协调委员会华盛顿特区协调员 27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学生运动领袖,金的助手,“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37 浸信教会牧师,社会学硕士,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的创始人之一,金的终身挚友,本次游行的领导者之一 53 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教育家、历史学家、作家,纽约公立图书馆“黑人历史、文学与艺术分馆”馆长(1939年起),马丁·路德·金传记作者(1958年),非洲裔美国人历史研究的先驱,时任马利兰州柯平州立师范学院历史学教授 怀亚34 浸信教会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导人,神学家、文化历史学家,美国有色特〃沃克 人种促进委员会弗吉尼亚州分会主席、种族平等协会弗吉尼亚州分会主任,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执委会主任,本次游行主要组织者 克拉伦32 金的律师、顾问和演讲稿撰写者,甘地人权协会的法律顾问,“南方基督教斯·琼斯 领袖会议”的基金会成员 马丁·路德·金

本次审稿会采用了横截面切分的方法来寻找演讲盲点,这就意味着每位成员都要从各自独特而单一的角度和立场来审视演讲内容。与会者提出了四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应该把这次演讲看成是一次对民权与种族隔离问题的辩论,因而也是一个展示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的旗帜的机会;一种则更倾向于让金采取类似教堂布道的方式,并引用寓言和《圣经》以增强情调;有人担心圣经式的语言恰恰会使得真正想传递的信息——变革法律系统——变得模糊;也有人希望金要针对当天参加游行的主要人群即学生、白人和黑人进行演讲。

只有在这时,金和大家才都意识到一个演讲要使这么多不同的意见都得到充分的表达是不可能的,如果平均使力,最后只会给听众留下模糊印象。这里需要顺便说明一下,当时后勤总指挥贝亚德·拉斯廷安排给每位演讲者的时间是4分钟,最长不得超过7分;在出场顺序上,由于十位演讲者(包括金在内的“六巨头”;天主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位宗教领

2

34 袖;一位劳工组织领袖)中的九位都希望把自己的演讲放在前面以显示重要性,同时大家又不希望自己的演讲被安排在金的后面,于是拉斯廷只好把金的演讲放到了最后,这给演讲增加了更高的难度。于是金要求琼斯带着刚才的笔记回到房间重新进行梳理出一个提纲。

琼斯仔细阅读笔记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希望能针锋相对地号召并敦促与会民众采取具体行动,这个想法正好与游行组织手册封面的口号“我们需要什么”相呼应。这时琼斯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他在伯明翰抗争运动中与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的对话情境,由此很自然地想出了演讲的开头要点:非裔美国人走向华盛顿是为了赎回公平这一承兑票据或支票。有了这样一个开头的创意作为基础,草拟提纲很快成型。一个多小时后,琼斯回到了小会场。面对众人的质疑,金没有再多说什么,他提请大家散会,并幽默了一句“我要上楼回房间向我的上帝咨询去了。”根据金的回忆,他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半才完成整个演讲文本的定稿,那时离游行开始只有8小时。

三、演讲的戏剧性时刻

8月28日,根据马丁·路德·金的研究专家布兰奇·泰勒(Taylor Branch)的研究,由于华盛顿市政当局担心这次游行很有可能会引发骚乱,市区商店的酒类饮品全部下架,医院贮满了应急血浆,原定的棒球比赛也被紧急取消。这些小小的插曲似乎就是为接下来这个戏剧性的时刻而准备的。金被他的支持者们所包围,也被警惕的警察所包围,一位联邦政府派来的官员手握连接麦克风的电线,一旦被认定金在宣扬暴力,就切断现场的播音。由于金在蒙哥马利事件中的成功所带来的威信,他的演讲受到最多的关注就最自然不过了。有五百多名记者前来采写现场报道,美国的两家电视台ABC和NBC在此刻停止了肥皂剧的播出,加入到NBS电视台的全场直播中。然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丝不祥之兆:现场听众在听了前面九位民权、宗教和劳工领袖的演讲之后已经产生倦意,他们开始观望和走动——他们中有很多是花了一个不眠之夜赶过来的。这时,有着“最伟大的灵歌演唱家”和“福音歌后”之称的马哈利亚?杰克逊(Mahalia Jackson)上台给大家献上一首“我被职责,我被轻蔑了”,她的魔力般歌声征服了所有观众,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对组织工作经验丰富、深谋远虑的贝亚德·拉斯廷的绝妙安排,它为金的演讲作了完美的预热和铺垫。

(一)前半部分:意料得到的精彩——稿子就是底气

在第一段问候语过后,金用低沉而稍带颤抖的语调揭示了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紧接着描述了百年后美国黑人的现状,这个强烈而鲜明的比照构成了本次演讲的阴沉、悲愤基调,接着金的语锋一转,强调了本次游行的目的“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这句话里,“兑现诺言”用的是意译,原文的字面意思是“兑现支票(cash a check)”。这个比喻明白易懂,又非常贴切,很容易引起现场听众的悬念。金在第二段只是提到《解放黑奴宣言》而没有引用其中的名言,直到这里才引用《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里的名言,就是为了改变《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里的字句不是写在纸上、可有可无、无关痛痒或者可以明哲保身地面对的规定,而是一种无法推脱和摆脱的责任——人人都必须实现和兑现,否则就是亏欠,就是对诚信这一基础价值观的背叛。此外,“兑现支票”这个比喻还给本次游行披上了“应得”的正义色彩,使昔日备受压迫的奴隶变身为用有“债权主张”的主人,这对所有的黑人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份肯定、提升和鼓舞;而对那些白人来说,这个比喻又起到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在此问题上持同情乃至中立态度的听众的作用,也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那些“白人种族主义者”。难怪第四段结束时在场的观众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达13秒钟之久(金在演讲中出现10秒钟及以上掌声共有9次,这是第一次),可以说这个比喻使金的16分钟演讲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然而这仅仅是精彩片段之一,如果要说最为戏剧性的一刻,那就非演讲的第10分钟前后的那一两分钟莫属。

(二)后半部分:石破天惊的瞬间——即兴更见才情

3

当演讲进行到第10分45秒左右,金说完第18段的开头半句“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后,金突然作了一个长时间的停顿,这个空白虽然由听众的掌声填据了,但是根据琼斯的回忆,马哈利亚·杰克逊刚好站在金身后不远处,她在金讲到“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阿拉巴马去”时,预感到金就要结束他的演讲,于是急促地喊道“马丁,快把你的梦想告诉他们,快把你的梦想告诉他们!”金显然听到了她的呼声,同时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如何把这个话题展开来,于是金在这个长时间停顿后终于用一个转折句把话题转到梦想上面:“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后一句的字面翻译是“这是一个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梦想),这个“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梦想”简直是神助之语。讲到此处,金将他的演讲稿推到一边,双手紧紧抓住了演台,开始了一段注定要让这个演讲名垂青史即兴插曲,这最后五分钟是人类历史上闪耀着人性光辉和思想光芒的时刻之一。

当金的演讲结束时,很多人早已泪流满面,他们当时所能回报的是22秒钟之久的雷鸣般掌声。当天在前面也作过演讲的“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主席、后来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的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后来回忆道:“金博士拥有将林肯纪念堂的阶梯转化为不朽之处的威力、能力和能量。他通过这次演讲所教育、鼓舞并告知的不仅仅是那里的民众,还有整个美国及其子子孙孙。”金的演讲还打动了当时的肯尼迪总统,此前他还从来没有从头到尾地听完过一位民权领袖的演讲。当游行一结束,他就马上在白宫接见十位民权运动领袖,他微笑着与金握手,还加上一句“我有一个梦想”。接着,他们马上开始严肃地讨论如何强化民权法案,肯尼迪列举了很具体的数字告诉这些领袖每个州在参众两院可以确保获得多少选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必胜的喜悦。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只有五条游行的新闻,只用了一个总标题“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的灵感来源

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戏剧性一幕虽然被琼斯观察到并记录了下来,但他当时确实不知道“我有一个梦想”其实并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小马丁·路德·金研究与教育中心”,它是1985年初由金的遗孀科雷塔·金(Coretta Scott King)代表“马丁·路德·金中心”邀请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克莱伯恩·卡森(Clayborne Carson)主持启动“马丁·路德·金文稿项目”(the Martin Luther King, Jr., Papers Project)的一个研究与教学机构,其主要目标是整理、校定并出版可靠而权威的《马丁·路德·金文集》(计划共出版十四卷,目前已出到第六卷)。克莱伯恩·卡森所主持的研究表明,金的后半部分演讲的灵感来自于他本人先前的演讲内容以及他人的演讲精句。

由于民权运动是受压迫阶级的草根式运动,黑人是本次运动的主要参加者,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受到的教育严重不足,如何领导这样一群民众争取权利,实现“工作与自由”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再加上美国社会当时社会团体众多,竞争激烈,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力量,如何筹到更多的资金和运动经费,如何与别的群众机构和团联合起来推动民权法案的通过,如何与美国的总统和国会打交道以减轻他们对民权运动的敌意和担心,如何与新闻媒体保持联系,这些事情千头万绪,常常使金陷于苦恼之中。尽管他有很多助手可以支配,也有很多朋友可以咨询,但最终还得由他来决定。就以演讲而言,虽然他有利维森和琼斯可以为他写好演讲稿,但金很少照稿而讲,而是自己反复斟酌和推敲。金的演讲记录表明,他在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两场演讲。那个时候电视还不是很普及,而演讲是最需要有现场感的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金只好采取一站接一站的方式安排演讲的顺序和线路。光这演讲就已经使金疲于应付,何况这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在这样的情形下,金的很多精彩的演讲片段免不了会有前后彼此的重复,也免不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或化用他人的精彩语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