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领域的应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的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领域的应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的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1651f10242a8956bece441

展,突出金融发展程度、高速度快的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研究 3.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总览

改革开放以来, 从绝对意义上来讲, 我国各地区经济呈现较快的增长。但在增长过程中, 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一大矛盾。

自1981年迄今为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都有大幅提高,但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而且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以2009年东、西、中及东北地区城镇家庭基本情况为例,此处忽视地区划分的影响,不考虑分区内部数据分布情况,数字对比明显。

3.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指标综述

现阶段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的两种方法:、

其一是采用各种指数,如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差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系数等测量中国经济在不同时间段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从而描绘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泰尔系数,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这一指数经常被使用。泰尔熵标准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

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泰尔T指数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明显,而泰尔熵L和V指数对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

4.第二种方法则是从经济增长出发,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考察省区、地带初始人均GDP 或人均收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从而判断区域经济是否收敛。对于第二种方法已经在本文前半部分就金融发展方面做过研究,下面将就区域竞争力和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如下分析:

3.2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指标研究

区域经济是研究经济活动 在一定自然区域或 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区域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方位切入,将研究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运用管理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原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出相对优势、劣势,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进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开发学院(IMD)及世界其他许多机构都提出了各自的评价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甚至有的还给出了标准值,这与我们的研究对象接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提取出以下16条作为指标方向: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相对规模和资源投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它用来反映地区现代化的水平。 (3)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用来反映地区现代化的水平。

(4)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用来评价一个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5)人文发展指数(HDI)。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按人口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及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讲一算的人均GDP等三项指标综合计算而得,用来评价一个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6)基尼系数。它是指洛仑兹曲线和对角线所加的面积与对角线和横坐标秘夹的面积之比,用来描述各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7)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用来反映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8)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用来反映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9)人均道路面积。这里仅指城市的道路面积。用来衡量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 (10)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1)年底客运总量。用来衡量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 (12)年底货运总量。用来衡量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

(13)空气污染指数(P)。P值越高污染越严重,大于6为严重污染,4—5为中度污染,3-4为轻度污染,2-3为较好,小于2为良好。用来评价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

(14)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得分70以上为住处化水平最强的地区。

(15)外贸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反映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依存程度。该指标达到30%左右,既具备国际化特征。

(16)外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数。反映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依存程度。

本文结合中国现在各地区实际情况和可获得的分析数据,具体划分到三层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GDP总量(D1) 区域经济实力指标(C1) 人均GDP(D2) 地区新增固定资本和消费率(D3) 二、三产业占GDP比重(D4)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C2)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5) 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D6) 区域核心竞争力(B1) 区域的科技投入(D7) 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c3) 科技人才和科技经费投入(D8) 进出口总额(D9) 对外开放竞争力指标(c4)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D10) 实际利用外资额(D11)

3.4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指标

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许和商业文化发达程度、正规金融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民间资金丰裕度等因素有关;然而,最近一段时候,非正规资本在浙江地区遭遇不诚信企业主卷款“跑路”的集体爆发,引发的广泛民间波动,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因素。利用区域宏观经济数据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是流行的经验研究方法,发现,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解释力。

我们需要对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重新构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假设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在各区域没有多少差异,则各区域民间利率的差异主要反映了溢价成分的差异。溢价成分又包括风险溢价成分与垄断租成分。非正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越小,则风险溢价成分越不重要;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方竞争越充分,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途径的选择余地越大,那么垄断租成分越不重要。因此,采用民间利率来作为衡量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负指标(即,民间利率越低,则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民间利率的区域差异部分反映了通货膨胀率的区域差异,故,本文以民间利率实际值(名义值-通货膨胀率)来作为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负指标。根据下表所示,可以发现,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民间利率在东部六省平均约为11.92%,而在中部5 省平均约为13.67%,在西部六省平均约为14.37%。换句话说,民营经济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

表 2006年度部分省份民间利率

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