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18f38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0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这片夜里,一切都是安静的。在静默中,人们在等待什么呢?(更加美好的明天)

“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这三个比喻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都充满了活力)各自强调了什么?(娃娃——崭新;小姑娘——美丽;青年——力量)

提示:

在这些比喻与拟人句之间,我们能够发现了什么联系?

开头的盼望与春草迫不及待的生长呼应,春花与风中的声音都是热烈的,春风与春雨又都有柔和的一面,并且在柔和中慢慢酝酿、滋润着春天。

4、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体会文章的主题:

其实,文章中不仅这些比喻拟人之间相互呼应,有一些字词与形象处处有呼应,贯穿了全文。

朗读第一节,这一节表达了一种情感——“盼望”,以“东风来了”拉开了春到来的序幕。请大家朗读全文,思考一下,“盼望”一词,在文中有没有呼应?春风仅仅是在作者描写春风时才出现吗?

(学生朗读并划出相关词语)

提示:小草为什么要“钻”还有些寒冷僵硬的土地?当人们在想象树上挂满果实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静默”中的人们在等待着什么?这种盼望最后变成了什么的行动?

盼望——钻、闭了眼、酝酿、静默、“一年之计在于春”、领着我们上前去

总结:这种盼望始终贯穿了全文,从小草宣告了春天的到来,接下来在灿烂的春花中人们开始盼望最丰硕的收获。此刻,春风、春雨都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

等待着春天。人们终于走出了家门,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春天。在盼望中,春天的活力改变了世界,也带给人们奋发的动力。

东风——风静悄悄的、还眨呀眨的、斜织着、天下风筝渐渐多了。 总结:风在画面中无处不在,风时时能让人感觉到,把春天的气息带给了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

5、比较阅读,体会写作技巧:

读课外读本《我的四季》中的第一篇文章《春天的声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通过哪些角度来描绘春天?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天?(以听觉为主,表现的是东北林海中的春天)

再来看我们的课文,作者的描写角度有哪些?(春花:视觉、嗅觉、听觉;春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他描写的春天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吗?(没有)

总结:课文是从全景式的角度扫描了春天,描写也是多角度的。《春天的声音》则描写了东北林海中那个独特的春天,主要从听觉来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描写春天的不同方式。

四、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结合了一些诗句与文本内容相比较。例如讲到春雨时,我引用了崔道融的《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描写的同样是雨中的劳动,但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文中描写的春雨滋润着生命,同时也带给人们期盼。这一情感恰恰可以用陆游的诗句来表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外阅读的引用是在教学基本结束之后作为补充的,我发现,自读课本上许多文章都可以与课文对照,形成极好的补充。例如《济南的秋天》就是《济南的冬天》姊妹篇,恰好可以与课文对照起来读,只是使用的程度与范围要把握好,

需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刚刚开始教学这类文本,我还不准备让学生立刻动笔仿写,我想他们再把握了其它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时,写起来会更有方向。

在课上,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教授完比喻、拟人之后,我问学生,文章中用得最好的比喻、拟人是哪一个?学生的答案不一。我换了个方式,你认为哪个最不好呢?因为朱自清先生自己说他有意为之的散文有时会渲染过度。两个班的学生都有人意识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已经形容过头了,并且草丛中有许多眼睛“眨呀眨”的也修饰过分,其实像“星星”闪烁就足够了。学生还是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是需要老师去引导。

在三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使用课件,我想,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比使用许多网上搜来的图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