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猝死原因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羔羊猝死原因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83af868e9951e79a8927e5

新生羔羊猝死原因分析

周建波,邵明旭,姜晓东,马宁宁,朱瑞良*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省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 泰安 271018) 羔羊是发展肉羊生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蓬勃兴起,羊的总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生产中,快速培育数量多、品质优的羔羊,是减少成本,增加效益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羔羊生产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疾病防治滞后等因素,致使很多规模化养殖场(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新生羔羊猝死现象,严重制约了肉羊产业的发展和规模化效益的提高。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将引起新生羔羊猝死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传染病对妊娠母畜及羔羊的影响;第二,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缺乏对妊娠母畜及羔羊的影响;第三,

[1]

羔羊出生后7天内护理不当。实践表明,做好繁殖期母羊的合理饲喂以及新生羔羊的科学护理工作,适时地注射相关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新生羔羊的死亡率,从而促进羊的规模化养殖健康发展。

1. 传染病

1.1病毒性传染病 1.1.1口蹄疫

1.1.1.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羊感染后一般经过1~7d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羊体温升高,初期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常于口腔黏膜、蹄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溃疡和糜烂,有时病害也见于乳房部位,病羊水泡破溃后,体温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妊娠羊可发生流产,羔羊发病则常表现为恶性口蹄疫,发生心肌炎,有时呈出血性胃肠炎而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病死羊除口腔、蹄部和乳房部等处出现水泡、烂斑外,严重病例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喂黏膜有时也有烂斑和溃疡形成。前胃和肠道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散在性出血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心急切面呈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似老虎身上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1.1.2防治

(1)严禁从有此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动物及动物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 (2)认真做好定期免疫接种,免疫时应选用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毒株的同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3)发生疫情时,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疫区进行封锁和扑杀。

1.1.2羊传染性脓疱病

1.1.2.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仅危害绵羊和山羊,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潜伏期为4~8d。

本病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三种类型,也见混合感染病例。

(1)唇型:最常见的一种临床型,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硬痂。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激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有些病例口腔黏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激发肺炎而死亡。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形成嗜酸性胞浆包涵体。

(2)蹄型: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

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经费资助(SDAIT-09-011-06) 作者简介:周建波(1991.8-),男,山东聊城人,在读研究生,从事羊疫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通信作者:朱瑞良(1963.11-),教授,博导,E-mail:zhurl@sdau.edu.cn

的溃疡。如激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情缠绵。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亡或因败血症死亡。

(3)外阴型:此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阴道分泌物呈粘液性或脓性,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吸吮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出现脓疱和溃疡。

1.1.2.2防治

(1)对唇型和外阴型病羊,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涂2%龙胆紫、5%碘甘油溶液或5%土霉素软膏,每天2~3次,至痊愈。蹄型病羊则将蹄部置3%~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min,连续浸泡3次;也可隔日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2)流行地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使用疫苗毒株型应当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也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活毒疫苗,对未发病羊的尾根无毛部位进行划痕接种,10d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之久。

1.1.3羊痘

1.1.3.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羔羊发病、死亡率高。本病潜

伏期平均6~8d,初期只有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至全群。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并伴有可视粘膜卡他性、脓性炎症。经1~4d后开始发痘,开始为红斑,1~2d后形成丘疹,坚实而苍白。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变为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隆起的结节。结节在2~3d内变为水疱,后白细胞渗入,水疱变为脓性,不透明,成脓疱。尸检前胃和第四胃黏膜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者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喉部、支气管黏膜也常有痘疹,肺部则见干酪样结节以及卡他性肺炎区。

1.1.3.2防治

(1)对病羊的皮肤病变酌情进行对症治疗,如用0.1%高锰酸钾清洗患处后,涂碘甘油、紫药水。对细毛羊、羔羊,为预防继发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U,每天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ml,肌肉注射1~3次。用痊愈血清治疗,大羊为10~20ml,小羊为5~10ml,皮下注射,预防量减半。

(2)平时做好羊的饲养管理,羊圈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清洁,抓好秋膘。冬、春季节要适当补饲,做好防寒过冬工作。在羊痘常发地区,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尾内或股内皮下注射0.5ml,山羊皮下注射2ml。

1.1.4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 1.1.4.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毒经乳汁感染羔羊,感染母羊所产的羔羊当年发病率为16~19%,病死率高达100%。羔羊感染后临床主要表现为脑脊髓炎型,潜伏期53~131d,主要发生于2~4月龄羔羊。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3~8月份,这与晚冬和春季产羔有关。病初病羊精神沉郁、跛行,进而四肢强直或共济失调。一肢或数肢麻痹、横卧不起、四肢划动,有的病例眼球震颤、惊恐、角弓反张,头颈歪斜或作圆圈运动。有时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或双目失明。病程半年至一年,个别耐过病例留有后遗症,少数病例兼有肺炎或关节炎症状。剖检,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于小脑和脊髓的灰质,在前庭核部位将小脑与延脑横断,可见一侧脑白质有一棕色区域;肺脏肿大,质地硬,呈灰色,表面散在灰白色小点,切面有大叶性或斑块状实变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波动,皮下浆液渗出;肾脏表面有1~2mm灰白小点,镜检见广泛性的肾小球肾炎。

1.1.4.2防治

尚无有效疗法和疫苗,主要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执行定期检疫,及时淘汰血

清学反应阳性羊。引入羊只实行严格检疫。在无病地区还应提倡自繁自养,严防本病由外地带入。

1.2细菌性传染病 1.2.1羊布鲁氏菌病

1.2.1.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羊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多数病羊流产一次。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潜伏期不定,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胸腔腹腔积液微红色,脐带浆液性浸润肥厚,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

1.2.1.2防治

本病以“预防为主”,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

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对羊群可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对于洁净的羊群,应定期检疫,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1.2.2羊李氏杆菌病

1.2.2.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3~4周,多数病例表现脑炎症状,如转圈、倒地、四肢作游泳姿势,角弓反张,

面神经麻痹。孕羊可出现流产,羔羊多以急性败血症而迅速死亡,病死率甚高。剖检病羊,脑及脑膜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稍浑浊,脑部有化脓坏死灶。

1.2.2.2防治

(1)早期大剂量应用磺胺类药物或与抗生素并用疗效较好,如磺胺嘧啶钠、氨苄青霉

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但本菌容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时应注意。隔离治疗的同时,对畜舍用具用2%的火碱、3%来苏儿彻底消毒。

(2)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粪便无害化处理。定期对畜舍、饲养工具、场地等用百毒杀、5%的漂白粉等溶液进行消毒,驱除和捕杀啮齿类动物,定期消灭羊的体外寄生虫。

1.2.3羔羊大肠杆菌病

1.2.3.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1~2d,分为败血型和肠型两型。

(1)败血型:多发生于2~6周龄羔羊,有轻微的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四肢僵硬,也有的病例出现关节炎,严重者卧地,体躯发软,昏迷,继发肺炎后呼吸困难,多于病后4~12h死亡。剖检胸、腹腔和心包,见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样物;关节肿大,内含混浊液体或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许多小出血点。

(2)肠型:多发于2~8日龄新生羔羊,初期体温升高,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状,带有气泡,起初呈淡黄色,继之变为淡灰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拱背、努责、虚弱,严重脱水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h死亡,病死率15%~75%。剖检主要为急性胃肠炎变化,胃内乳凝块发酵,肠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或充血。

1.2.3.2防治

(1)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10~20mg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次,连用3~5d;土霉素粉,

以每天每千克体重30~50mg剂量,分2~3次口服;磺胺脒,第一次1g,以后每隔6h内服0.5g;对新生羔羊可同时加胃蛋白酶0.2~0.3g内服。

(2)加强孕羊的饲养管理,对其进行配合日粮的饲喂,确保新生羔羊的健壮和较强的抗

病力。注意幼羊的保暖,尽早让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并注意奶具的清洁卫生。

1.2.4羊巴氏杆菌病

1.2.4.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多发于幼龄羊和羔羊,多见于哺乳羔羊,往往突然发病,出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

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剖检一般在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出血点。心包和胸腔内有淡黄色渗出液以及纤维素凝块。肺脏淤血、肿大、水肿,呈现紫红色,一般在前腹测区有显著实变。

1.2.4.2防治

(1)每千克体重可分别选用氟苯尼考20~30mg、土霉素20mg、庆大霉素1000~1500U、

20%磺胺嘧啶钠5~10ml进行肌肉注射。也可每只羊一次注射青霉素320万U、链霉素200万U,对有神经症状的病羊同时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进行注射,每天1次,连用3d。 (2)羊群应避免拥挤、受寒,长途运输时,防止过度劳累。必要时羊群可用高兔血清或菌苗作紧急免疫接种。

1.2.5羊沙门氏菌病

1.2.5.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各种年龄的羊均可发病,其中以断乳或断乳不久的羊最易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下痢型:多见于羔羊,食欲减退、腹泻、粪便较稀、黏性带血。精神萎靡、虚弱、低头弓背,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5d。发病率一般30%,病死率约25%。剖检观察,真胃和小肠空虚,黏膜充血,胃内容物稀薄,常含有血块。

(2)流产型:孕羊多在妊娠的最后2个月发生流产或死亡,病羊产出的活羔多极度衰弱,不吮乳,一般1~7d死亡。本病暴发一次,一般可持续10~15d,流产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1.2.5.2防治

(1)病初应用抗血清有效,也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首选氟苯尼考,其次是新霉素、土

霉素。也可口服或注射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

(2)防止饲料和饮水被病原污染,羔羊在出生后应及早吃上初乳;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死羊深埋,切不可食用。

1.2.6羔羊链球菌病

1.2.6.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多发于7~30日龄羔羊,潜伏期3~15d,羔羊吃奶突然减少或完全废绝,鼻孔流出稀薄而带有黏性鼻涕,触诊关节时感觉温度升高。病羊寒战、磨牙,有时下痢。听诊肺部,有湿罗音,个别病羊有明显的肋间压痛。病羔3~7d内死亡。剖检羔羊,可见败血症变化,皮下组织充血、出血。胸腔有深黄色或微红色的胶性渗出物,肋膜和心包被纤维素性附着物所粘连,心外膜和心内膜均有出血点。肺脏肿大,有灰色肝变区及出血斑,脾脏、肝脏肿大,十二指肠及一部分小肠被胆汁浸成黄色。肾脏微肿,被膜下出血。

1.2.6.2防治

(1)肌肉注射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0.01~0.02g。口服磺胺甲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

0.2g,分两次服用。

(2)改善母羊及羔羊场的环境卫生,对患乳房炎及子宫内膜炎的哺乳母羊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羊舍地面、用具要彻底消毒,保证环境的清洁。

1.2.7羊肠毒血症

1.2.7.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以4~12周龄乳羔羊多发,2岁以上的羊很少发病。病程急速的,病羊跌倒于地,发生痉挛数分钟死亡。病程缓慢的,侧身卧地、角弓反张,全身肌肉战栗,常伴有绿色腹泻,在昏迷中死亡。剖检腹部膨大,肛门周围有稀便或黏液。胸、腹腔和心包积液,心脏扩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