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历年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动物生理学历年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9d51a76bed5b9f3f80f1c40

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核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2) 制备方法:采取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容器内,血液发生凝固,血块缩紧后释放出来的淡黄色清亮液体即为血清;采取血液,放入加抗凝剂的容器内,离心后上层液体即为血浆。

2、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停止,简述这一现象包含的生理过程。 (2011年真题)

(1)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 放5-羟色胺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损伤,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发生粘附和聚集形成止血栓。 (3)血液凝固:血管受损可启动凝血过程,在受损部位形成血凝块,堵塞小血管,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停止。

第六章 血液循环

1、试述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机制。(2008年真题)

(1)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升高,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于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结果心脏活动减弱,交感缩血管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最终导致血压降低。

(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降低,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作用于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结果心脏活动加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增强,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2、心脏正常起搏点是如何控制潜在起搏点的?(2009年真题)

3、在家兔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中,分别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剪断后的减压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血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011年真题)

(1)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和剪断后神经的中枢端,血压都会下降;刺激剪断后减压神经的外周端,血压不变。

(2)原因:减压神经是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入神经,其作用是将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出的冲动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加强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因此,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和剪断后神经的中枢端,血压都会下降。而刺激剪断后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因为减压神经被剪断,其冲动不能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因而血压不会发生改变。

第七章 呼吸

1、为什么胸内压是负压?胸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2009年真题)

2、哺乳动物肺换气的动力是什么?写述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 (2010年真题) (1) 肺换气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 (2) 主要的影响因素:

a) 气体的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肺换气效率与气体的分压差和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

b) 呼吸膜的面积及厚度。肺换气效率与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 c) 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均降低肺换气的效率。

3、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2012年真题) (1)有助于保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2).减少肺泡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成,防止发生肺水肿。 (3).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减少吸气做功。

4、当CO2在有机体中增加时,机体可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应来调节呼吸和循环系统,试分析调节过程。(2013年真题)

当机体中的CO2含量增加时,血液中的CO2就会刺激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就会刺激机体中的延髓有一个不同于呼吸中枢但可影响呼吸的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以分为头、中、尾三个区。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的H+.其有效刺激不是CO2本身,而是CO2所引起的[H+]的增加。在体内,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液体中的[H+]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从而使得机体中的呼吸机产生较大的反应,使得机体中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加大。

第八章 消化和吸收

1、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2008年真题)

(1)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胰泌素)、促胰酶素(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 (2)其作用分别为:

①促胰液素:胃内容物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和碳酸氢盐,使胰液分泌量增加,并加强促胰酶素的作用。

②促胰酶素:胃内容物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酶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酶,使胰液分泌量增加,并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③胃泌素:胃泌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酶,使胰液分泌量增加,但其作用较弱。

2、为什么说小肠是最主要的吸收部位? (2010年真题)(2012年真题)

(1) 小肠较长,且小肠粘膜向肠腔突出形成大量环状皱褶,皱褶上有大量绒毛,绒毛的上皮细胞上有大量微绒毛,这些结构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增大。同时,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大多数

已成为可吸收的物质。

(2) 小肠的粘膜层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 小肠的节律性运动和绒毛的伸缩与摆动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简述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在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 (2011年真题) (1)胆汁的成分:水和无机盐、胆盐、胆汁酸、胆色素和胆固醇等。

(2)胆汁的作用:胆盐和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而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盐、胆汁酸还可参与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胆盐经肠肝循环可促进胆汁的分泌。

4、分析犬嗅到食物气味时胃液分泌调节过程并简述胃液分泌的特点。(2013年真题) 胃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正常胃液分泌是兴奋和抑制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生理性刺激物,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各期的胃液分泌在质和量上有一些差异。但在时间上各期分泌是重叠的,在调节机制上,都包括神经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

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主要来自位于头部的感受器,故称头期。这是食物刺激了口腔、咽、食管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性分泌。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但受脑高级部位的影响。迷走副交感纤维是这些反射的传出神经,当迷走传出神经兴奋后,除了直接引起腺体细胞分泌外,又能引起幽门部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因此,头期的胃液分泌包括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调节机制。头期分泌的胃液特点:分泌的量多,酸度高,胃蛋白酶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强。

胃期: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其机制主要是:①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作用于胃壁内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以及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胃幽门部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等途径引起胃腺分泌;②食物的化学成份(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期分泌胃液的特点:酸度也高,但消化力比头期的弱。

肠期:食物在胃内部分消化而成为食糜进入小肠后,还能引起少量的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于小肠的结果。其作用机制不如头期和胃期的明确。已知十二指肠粘膜中也有产生胃泌素的“G”细胞,食糜入肠后可能刺激胃泌素的释放,而引起酸性胃液的分泌。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的胆囊收缩素也有刺激胃液分泌的功能,但较胃泌素的作用弱。肠期分泌的胃液特点:分泌量少,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酶原含量也少。

第十章 泌尿

1、试述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的机制。(2009年真题)

2、试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2012年真题)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血液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流动时,随着血浆的滤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上升,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到零,而达到滤过平衡。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 囊内压囊内压升高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多。

3、试分析动物脱水后,机体是如何通过抗利尿激素来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相对稳定的。(2011年真题)

(1)血浆晶体渗透压是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重要因素。动物脱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从而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的相对稳定。

(2)血容量也是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重要因素。动物脱水后,血容量减少,对心血管系统容量感受器的刺激降低,减弱了对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从而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的相对稳定。

第十一章 神经

1、 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2009年真题)(2012年真题)

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K+等离子,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高,引起Na+的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突触性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 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过程及其生理意义?(2009年真题)

3、动物去大脑身体僵直现象及其生产的原因分析。(2013年真题)

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

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引起过强牵张反射的,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脑干前庭神经核对伸肌反射具有易化影响,损毁这一对神经核则僵直现象立即减弱。如同时破坏中脑网状结构,取消了易化影响,则僵直完全消失。实验证明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