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03cb1aa45177232f60a299

14.“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落木”“雁”深秋的典型 景物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 的“早寒”。(点明意象1分,赏析3分)

15.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抒发了思乡之情(1分)。“乡泪客中尽”,实写自 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 虚,尽显思乡之情。(赏析1分)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1分),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1分)。“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 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 心理。(赏析1分)(“平海夕漫漫”答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亦可,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 法,答用典不单独给分。)(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 16.(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哀民生之多艰。謇朝谇而夕替。 (4)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5)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6)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8)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17.D (3分),A (2分),B (1分)。

【解析】C项“这足见其??”属于强加因果。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曹锟是一个自私残忍的 人。E项年轻人来此的目的不是炫耀技艺,主要是为父明志。B项也有衬托出秦、袁二人的 超群武艺之意。

18.①正衬,以秦班主的了得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为年轻人出场比武做铺垫;③ 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二为一”发展蓄势。( 每点1分,共3分)

19.①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

示一身功夫。②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一副好人才”, 又觉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其叫骂。③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当想起袁班主, 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的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 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 前身。(每点1分,答出三点满分,共4分)

20.①秦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着墨最多,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语言、动

9第

作描写等;文中的主要情节都围绕他展开,他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小说通过秦班主的遭遇 再现了乱世中戏班是如何生存的。

②袁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虽着墨最多,但主要是为了衬托袁班主,突出其气节 和大义。年轻人与秦班主比武,是替父明志而来,促成了两个戏班的最终合并;虽然袁班 主在抗日战争中死去,但子承父业,这都是袁班主教导有方。

③袁秦两位班主都是主人公。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的结构,明线是秦班主,暗线是袁班主。 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在乱世中戏班班主的不同命运;在秦班主与袁班主儿子的共同努力 下两戏班合并,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答出其中一种即可。观点1分,理由一点2 分,两点5分,共6分;只有观点不给分。)

21.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引领价值导向;彰显人文情怀;视野宽阔无边??(答一 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22.思路解析:注意选出合适的对象,采用“有了??,才能??”的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并写出其中蕴涵的意义。(每句2分,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有了亲情,生活总是展露出它灿烂的笑容,这是温馨我们灵魂美丽的心花;

有了老师,灵感就会挥动它隐形的风帆,这是推动我们学习有力的助手。

23.作文(略)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1072),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和皇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

10第

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知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页 11第

页12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