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16430aba0d4a7303763af3

题文与可画竹

柯九思【元】

湖州放笔夺造化,此事世人那得知。

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 他的朋友也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已在心中构思好了,并创造性地展现出来。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够挥毫泼墨自如,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是他长期的观察和实践。这里面也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必然向自由的发展。两个事例也都说明: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更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加工和创造性的利用。同样,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反映的创造性表现在在尊重和反映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与制作,在新的高度再现客观事物,并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总之,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其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客观反映在人脑中形成观念的映象,主体也就在观念形式上把握和改造了客体。所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会出现如下结果。 ⒉能动反映的结果

1)反映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反映事物的现在,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3)反映现实的事物,塑造非现实的事物。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也说道,“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还应当注意的是,认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扭曲的认识。因此,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在进一层的基础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体现出了科学性、能动性。由此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此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对此,列宁生动地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3] 毛泽东对此也说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认识的循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能动的飞跃,并由此使认识得到升华。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这两次飞跃,同时也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一)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到理性认识,为此,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导出我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案例分析】

1912年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震动了当时的世界地学界。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地质古气候学家和地质古地磁学家都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这个学说。这由此成为了一个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飞跃的生动史例。 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经过是这样的:他有一次生病住院时,有一天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视线。他直观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的凸凹恰恰相反。越看越觉得欧洲、非洲、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就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这是为什么?出院以后,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考证,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美洲、非洲原来是聚合在南极周围连成一片的古大陆,由于某种驱动力的产生作用和影响,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在这里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从生动直观开始的,进而达到抽象的思维。(从生动直观→达到抽象思维)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⒈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认识运动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首先经历的过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

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下面我们的话题自然就要引向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⑴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

识。由此,可以看出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所以它就表现出如下的特征:感性认识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换言之,它就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主要内容,因而它也就尚未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感性认识它只是认识的一个初级阶段。由此,直接性、表浅性就成为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接下来我们看感性认识是怎么构成的,有哪些形式。

概括起来说,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感觉(认识的其始环节)→知觉(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感觉是感性认识乃至整个认识的起点,而知觉则是对感觉的综合。最后再来看表象,表象是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通俗地说,就是当你闭上眼睛还能再现?火?、?火?的形象、?火?的燃烧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表象。可以说,概括起来,感性认识就是整个认识的一个初级阶段。而表象又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由感性认识必然就引出了理性认识。 ⑵理性认识

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通过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深入到了内部。由此,它也就表现出这样的特征:理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对比刚才所说的,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这里是?抽象的思维?。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它是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因此具有了显著的抽象性、间接性,这也是感性认识所不具备的特点。那么理性认识由什么构成呢?有哪些形式呢?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判断(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推理(判断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分别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其中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判断是用概念对事物的性状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断定的思维方式。推理则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演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同时,推理也是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概念构成判断,判断组成推理,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相对感性认识,我们可以这么说,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高级阶段。那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关系呢,是一种什么关系? 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

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讲究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唯物主义性质。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那么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人的真正感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表现为感性认识的结果需要借助于理性认识来描述,感性经验也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知识的构成要素。人们对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进行描述的过程也就是理论解释的过程。同样,理性认识是以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为给养的,并且,理性认识虽然总是以一定的语言、符号等作为形式和手段,但其中渗透着性认识发色彩。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哲学史上,笛卡尔就是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其片面夸大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认感性的重要性。笛卡尔认为感性是骗人的,对它不要完全相信。经验论者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如经验论者洛克则断言,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从而认为人的认识仅仅来源于感觉经验。 认识上:唯理论 经验论 ↓ ↓ 行动上: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说到底就是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极端化表现。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而经验主义者则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甚至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的真理。 因此,避免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防止在实际工作中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同学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起来的呢?这就是实践。

⒉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

实践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起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的统一。

在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以产生并彼此渗透,也就是说,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以太阳的基础。感

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的统一。接下来要说的是,实现认识的第一次扉页是有条件的。 ⒊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⑴深入调查、勇于实践,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感性材料。这是实现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了事物复杂的外部现象和偶然事件才有可能使人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

识。为此,人们必须深入实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地全面地收集和占有关于客体的感性材料,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作好准备。

⑵用抽象的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丰富的感性材料那

还只是为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提供了一种可能,饿日要使这一扉页得到实现,人们还不能局限于单纯地描述事实,饿日必须发挥理论思维的抽象概括作用。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与制作,逐步提炼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这就是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 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什么是非理性因素?所谓非理性因素,它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从内容上说,主要有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广义的讲,非理性因素还包括非逻辑思维。比如,直觉、灵感、顿悟等思维形式。它们决不是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所说的那样神秘而不可捉摸的,而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的认识过程常常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因此应当: ⑴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健康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对主体能动性可产生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主体常能够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本质的直接领悟和深刻认识。 【案例分析】:

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诞生

曾经说过,?给我支点,我能够撬起地球?的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他曾领命解决一个难题,也就是去鉴别一个皇冠的真伪,弄清楚是否是黄金所做的。这可难住了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基米德。因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要测得两个重要的参数。一个是皇冠的重量,这个很好测量,关键是第二格外参数,要测得皇冠的体积。如果得到两个参数,重量除上体积就是比重,再对照黄金的比重,就可以鉴别真伪。如何测得体积,阿基米德为此可说是绞尽脑汁仍百思不得其解啊,困乏之时,干脆决定去洗个澡,放松放松。没想到,这一洗呀就洗出了答案。他突然顿悟到可不可以用浴缸排水的方法来测出皇冠的体积呢?结果成功了。他不仅由此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还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著名的浮力定律。可见,顿悟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⑵正确辨析并有效防控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干扰作用

刚才我们说过非理性因素还有负作用的一面。正因为如此,它要求我们要正确辨析并有效防控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干扰作用。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比如,不健康的情感、习惯、观念如此等等常会在认识过程中制约认识的发展。另外,一味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容易导致非理性主义。所谓的非理性主义就是片面地强调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这样往往并走向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比如,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永动机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企图制造永动机,实际上是违背了能量守恒的这一科学理论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至于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市场的?算命、看风水?,那更是背离科学的迷信行为。对此,同学们应有清醒的辨析能力。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⒈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人类也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下面我们以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实践的发展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短片:百年科技启示录之六耕耘大地。 看过这个短片后,同学们恐怕会有这样的感受:科技的进步,认识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改造世界,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

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可以说这也是我们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部分。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相比第一次飞跃而言更为重要呢?有这么两点理由。首先要说的是,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主要解决的是改造世界实践思想的问题。

⑴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毕竟理论本身不能对客

观世界进行改造,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的指导作用,那也是通过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而实现的。

⑵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可以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能够及时被纠正,并由此得到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过

程,那么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句没有完成。 ⒊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实现第二次飞跃同实现第一次飞跃一样是有条件的。

1)要从实际除非,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要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使理论变为现实,就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即使在理论上认识了某一社会规律,并构想出了社会变革的理想蓝图,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的话,没有有效的实践手段,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因此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实践计划,才能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通过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最终转化为强大的群众力量。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充分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群众是实

践的主体,也是使理念及观念转化为现实的实践结果的决定性因素。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理论才能真正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还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概括的说,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在了解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

(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一般规律。

下面我们从认识的循环与发展讲起。 ⒈认识的循环与发展

认识过程是由无数个循环构成的,并表现出反复性、发展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形式上表现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是推进认识的深化与提高,本质上体现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此,我们可借助于图表形象地展示出来。屏幕:(略) 人们要全面的认识事物,只能逐步地从事物的外部进到内部,从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从事物的不甚深刻的本质深入到深刻的本质。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必然表现为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例如,40多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曾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过重大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符合实际,而这一理论还将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讲得非常好,?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确把握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很大的方法论意义,它既是一条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一条科学的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地运用于实践的光辉范例。接下来回答,为什么在认识过程中会出现反复性和无限性呢? ⒉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主客观条件(如主观认识能力、客观形态的物质条件与手段等等)的限制而往往无法一次完成。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恩格斯曾经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下面举例来说,譬如哥白尼?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也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从而纠正了流行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的错误观点。染然而,他的这一学说又经过了将近300年的时间才最终得以证实。这其中也凝聚了开普勒、伽利略、第谷等众多天文学家的不朽功绩。这也足见这一过程的艰辛,漫长和不断深入。再如,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史,我们知道牛顿经典力学曾一统天下,甚至当时有人说物理学已经被牛顿研究到了尽头。然而19世纪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两朵乌云的出现,这就是?莫雷实验?(?以太?学说的破灭)和?紫外灾难?,不仅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还引发了物理学向纵深发展,开启了量子力学的大门。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人类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与发展。 ⑵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及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