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9117a29ec3d5bbfd0a74fc

在诗的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专门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希望“借着普

遍的歌谣,时调诸类形态,接受他们普及,通俗,朗读,讽诵的长处,引渡到未来的诗歌”。目的是: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以普及到识字不多的工农大众 中去,它是这一时期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05 后期新月派

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理论调整,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

谨严“同时又”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后期新月派仍坚持超功利,自我表现

,贵族化“立场,在这一基本点上与前期新月派是一致的,但”诗感“发生变化:从单纯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106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体在16世纪中叶从意大利传人英法等国以后,逐渐在多国流行,成为跨越众多国度与语种的诗体,20年代闻一多在《诗的音节的研究》《律诗的研究》

里推崇它,译名为”商籁体“,后期新月派诗人将其转借与创造,徐志摩认为转借十四行诗是”我们钩寻中国语言的柔韧性,乃至探检语体文的浑成,密致及别一种

单纯的字的音乐“的可能性的较为方便的一条路”。后期新月派诗人在十四行诗中发现了中西诗歌体形式的“契合点”,为新诗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 107 《汉园集》诗人

1936年出版了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这是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108 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摆脱散文中与生俱来的逻辑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找到自己更完美的形式。于是《北平情歌》的林庚,离开了自由诗,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

奏的把握与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规律的探讨中寻找新诗的新的格律,林庚的努力显示出新诗形式的探索由着重外来形式的引入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 发展道路的历史借鉴,有“史”的意义。 109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先后创办《人间世》《宇宙风》两刊,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常为《论

语》撰稿的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为

《人间世》的定位是:其提倡小品“不能兴邦,亦不能亡国,只想办一好好的杂志而已,最多也只是提倡一种散文笔调而已“。 110 30年代小品热

30年代前期文坛风行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幽默大师“林语堂,他先后创办《论语》半月刊,《

人间世》《宇宙风》,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在此影响下,出现了《逸经》《谈风》《西风》《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杂志,助长了小品的创作风气,一时 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111 《太白》与《芒种》

林派刊物”超远“立场与现实拉开距离,引起左翼文坛的反向批评,1934年9月创刊的《太白》和1935年创刊的《芒种》,是两份左翼倾向的文学杂志,有意与林派

刊物唱对台戏,彼此间还发生论争,左翼作家不满林语堂将幽默闲适作为散文的中心格调,指责其专讲闲适,性灵导致与时代脱节。 112 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主要作家

左联杂文作家涌现,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 。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读者不能区分,唐弢

《新脸谱》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一时期鲁迅对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杂文风格特色可用”鲁迅风“加以概括。 113 开明书店

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多是上海立达学园同事,40年代聚集于开明书店周围,夏出任开明书店编辑部主任,开明书店出版《中学生》,提倡《科学小品文”,

刘薰宇的数学小品,贾祖璋的生物小品,深受学生欢迎,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操守,但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他们

乐于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重理念,讲究结构的叙事与议论结合语式,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哲理,追求高远情境,严谨而有韵致,其文平淡如水,明白如话 ,许多作品的拟想读者都是青少年学生。 114 夏衍《包身工》

公认是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作者亲自到上海杨树浦的工厂调查两个月,搜集许多素材,作者以阶级分析眼光鲜明表现这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用细致的描写,揭

露出东洋纱厂这个人间地狱中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其文学政治影响深远。 115 邹韬奋《萍踪寄语》

他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这作品有爱国主义激情,对西方民主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衷心向往,属于政治

性,社会性强的报告文学,特点是材料翔实可靠,叙述和分析多于描写,涉及到如何看待欧美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这个敏感题目。

116 南国社

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创《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后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

活动主要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的《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

黑暗现实的反抗带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在中国话剧史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其成员后来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的骨干人员。 117 上海艺术剧社

1929年由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共同发起,出版《艺术》《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口

号,并先后组织两次公演,介绍外国左翼剧作家如法国罗曼罗兰《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炭坑夫》,美国辛克莱《梁上君子》等有革命倾向的剧目。 11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口号 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 119 红色戏剧

开始是红军宣传对队,带有官兵自娱与自我教育性质,以后成立了专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并在中央苏区各县区各红军部队建立分社,开办高尔基

戏剧学校,形成专业与业余结合,部队,农村,机关结合的演出系统,着重对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与现场鼓动,是政府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演出形式上常与歌舞结合

,强调现场的即兴发挥,重视观众的参与,演出地点,布置以简便,灵活为原则,具有“广场戏剧”特色。

120 《放下你的鞭子》

由崔嵬改编,是“国防戏剧”代表作,除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主题外,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 众化“和方言话剧,同样向”广场戏剧“方向发展。 121 白薇《打出幽灵塔》

剧本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中,穿插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离奇巧合,阿英曾评”这是多么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呦!“,也是30年代 白薇从个人感受转向社会现实生活却始终保持浪漫主义特色的主要代表作。 122 洪深《农村三部曲》

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都是描写农村生活,其中《五奎桥》影响最大,”五奎桥“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权威和利益,围绕桥的拆毁集中反映

了江南农村广大农民和豪绅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现代戏剧史上较早用比较正确的阶级观点来反映农民斗争的剧作。《农村三部曲》是在左联影响下,对政治

的认识转变以后的新思想的产物,由于不熟悉农村生活,所根据的主要是第二首材料,”三部曲“形象化不够,题材处理过于机械,表现出一种机械的现实主义倾向 。

123 熊佛西“农民戏剧实验”

1932-1936年间,他主持下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又称戏剧大众化实验,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他认为新兴的现代话剧为了自身发展,必须走出知识分

子“象牙塔”,到大众中去寻找观念,寻找“寓教于乐”的接受对象,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额的85%以上,于是他提出“在农民中创造一种新的农民戏剧”的任务,他

的农民戏剧实验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晏阳初领导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创造的农民戏剧是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有力的

社会式的教育”手段而受重视,内容包括(1)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2)培养农民演员,后发展为“农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3)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 求的“剧场”,(4)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形式演出方式。 124 夏衍《赛金花》

1936年创作的“讽喻史剧”,用了漫画的夸张手法,来讽刺当权者的不抵抗甚至卖国求荣的政策,它是多幕剧,把艺术看作宣传手段,写它是为了骂国民党媚外求荣 ,将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 125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多幕剧,表面情节看是一出追捕革命者的革命题材的戏剧,但实际上主人公不是革命者而是警察厅厅长夫人,作者不关注革命与反革命的冲突,而倾心于厅长夫人

及剧中其他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在她身上充满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盾,强烈虚 荣和隐蔽自卑感的矛盾,这些都构成了戏剧矛盾冲突。 126 袁枚之《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1933年发表的独幕剧,全剧只有两个角色,但很有戏剧性,作者利用人们的心理制作悬念,对话玲珑机智,并无长篇大论,穿插小动作,风格幽默,能吸引观众。 127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发起人包括各方面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中: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

胡风,田汉,老舍,丁玲,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张道藩等,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全国各地设数十个分会,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自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终刊,出版了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国民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