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重要]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9117a29ec3d5bbfd0a74fc

族主义文学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史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成立时提出“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128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文协成立时提出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毫不勉强地为众多不同派作家接受,过去丛集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作家分散各地,投笔从戎参加战地群众工作 ,文艺创作在非常时期与广大民众结合,其深广度空前。 129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其

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包括“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海剧艺社”在内的各种剧团,最多达120个,除了配合抗日剧目也上演翻译剧历史剧,优秀剧作有于伶《

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碧血花》,李健吾《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代表孤岛文学水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孤岛。 130 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轨道,此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北平为

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万象》团结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大量揭示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

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存的馆主》,张爱玲《传奇》,苏青《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 散文集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131 民族形式论争

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

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1)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

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2)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1)对旧形式全盘否定,

(2)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

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

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下的继续和发展,

对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有重要影响。 132 对王实味的批判

1942年王实味发表《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两篇杂文,论述了艺术家不同于政治家的社会职能和二者关系,认为政治家任务“偏于改造社会制度”,而艺

术家“偏于改造人的灵魂”,还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包脓裹血的黑暗社会,因而艺术家改造灵魂更迫切,在《野百合花》中,批评了延安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1941

年-1942年初在延安发表的上述杂文,其主张和体现的文学理论倾向,汇成了一股革命现实主义潮流,对文学政治生活的讨论,既坚持了革命追求,又发挥了文学

作用,实事求是,可在当时政治化环境中,被看作是异端邪说,文艺问题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取替。王1942年整风运动中被清算,戴上“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暗藏

的“特务”探子和“反党集团成员”等罪名与帽子,受批判,后又随意被处决。这是场较大的文艺思想斗争,由于政策上失误,出现了无端上线,影响消极。 133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背景是毛《讲话》传入国统区后,引起文艺界重新认真思考文坛现状及文学理论上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论争焦点是胡风从30年代起就坚持批评文学创作的公式主

义与客观主义倾向,认为概念化公式化的平庸作品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了创作个性与精神,客观主义是左联时期从苏联传入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的恶果。3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入,只注重写生活趋向,忽略主体性因素发挥,为此胡风认为要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重新体验现实主义,关

注点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主体因素的决定作用,他坚持能动的“反映论”,胡风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人责难。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

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1948年,胡风写了《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134 主观战斗精神说

胡风认为现实是主观体验过的现实,为作家耳闻目睹,称为“感受世界”,另在作者心中还有一个“理应如此”的世界,即“观念世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就是这两个

世界相生相克的过程,作家扩张观念世界中与感受到的现实世界相适应的因素,而克服不相符。创作主体需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同感肯定或反感否定

,而客观对象会以其真实性促成修改,这个“相生相克”动态过程的结果是新艺术世界的诞生,而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 的感受力,投身现实的热情。合称“主观战斗精神”。 135 战国策派

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

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力图使文学恭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并把文学纳入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136 赵树理方向

周扬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这种评价含有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种展望,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

向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其创作顺应了大众化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有

巨大影响。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以解放区特定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推翻封建统治后获得政治经济翻身,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

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与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及赵树理方向适应了此要求。

137 评书体现代小说

赵树理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既使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读者 乐意接受,又能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

138 山药蛋派 赵树理小说

艺术风格影响到许多作家,特别是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这些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实

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地域特色,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就连给人物取外号写“中间人物”及小说的幽默轻 喜剧风格也像赵树理,因而称“山药蛋派”。

139 赵树理方向的内涵

1947年在晋冀鲁豫边区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形成“赵树理方向”的提法,赵树理方向是《讲话》方向的具体体现。内涵有两点(1)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政治功利

性,积极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为当前中心工作服务,(2)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老 百姓喜闻乐见。 140 前线主义小说

抗战军兴给许多进步作家造成了走向大众的契机,如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主体虽宏大但为时过早,只能报道式地留下时代剪影,再如沙汀,艾芜,周文,张

天翼,陈白尘,罗烽等应夏衍之邀,撰写《华北的烽火》,这些及时反映抗日战场,前方民心的作品,一时期内被称为“前线主义”小说。有很强的新闻性,纪实性 ,集报告文学典型化与小说报告文学话于一身,使两者很难分清。

141 《华威先生》及所引发的讨论

1938年张天翼在《文艺阵地》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引起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争论,直到40年代不可揭止地涌现越来越多

的暴露作品,《华威先生》以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典型形象而著称,小说急就于1938年2月的战时长沙,是作者对抗战热情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 敏锐一瞥,积淀着他长期的生活体察。 142 沙汀的“三记”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淘金记》是三记中最优秀者,它围绕开采北斗镇箕背金矿的线索,展开了四川农村恶霸,粮绅,地主之间为发国难财而掀起

的内讧,暴露国统区统治下的一团昏黑。《困兽记》描述抗战后方一群乡村小学教师的苦闷,他们的演剧活动因政治高压而流产,在烦闷中发生了田畴,吴楣,孟

瑜,三人的家庭爱情纠葛,除伤害各自当事人外毫无所得,调子灰暗窒息,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暴露及批判显示了抗战时期这一题材的发展趋向,《还乡记》写于

1946年,第一次塑造了走向集体斗争的贫农形象冯大生,在沙汀小说中初次闪出反抗者光彩。 143 七月派小说

胡风主持《七月》《希望》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团结了路翎,丘东平,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

生活的血肉感,及对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编入《七月文丛》,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七月派 小说”,代表作者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144 新洋场小说

又称新鸳蝴体,张爱玲以1943年写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经周瘦鹃之手发表于《紫罗兰》创刊号为起点,她接受现代历史观念与文化观念,受西方小说影

响,小说中活动着各色旧人物,而且偏是用改造过的言情小说体式来表达,使她创造出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历来被 人称为“新鸳蝴体”,透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 145 南玲北梅

南玲指上海沦陷区的张爱玲,北梅指北方沦陷区的梅娘,她活动于东北华北,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女性生存状态为特色,其叙述比张“俗”,比苏青“雅”,代

表作是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短篇《鱼》,中篇《蟹》,揭示了大家庭女性三种生命处境,行文舒展有致。获得北方都市的大众读者青睐。 146 后浪漫主义小说

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徐讦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