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人民版(考试专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人民版(考试专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a5868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24

之后的语句点明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2)史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 [史料运用]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如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

[提示] 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导学号:62160126】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A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 2.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迫害 C.科举的没落

B.时代的动乱 D.学风的转变

D [明人讲学呈现的现状,与政治迫害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明朝人讲学,并未呈现具体的时间(明朝整体是稳定和统一,明朝末年动乱),故B项错误;明人讲学“不以《六

9

经》为根柢”,而科举制度到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所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反映的是空谈的学风,故D项正确。]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 C.格物致知

B.天人感应 D.经世致用

D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导学号:62160127】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211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宋明理学 2015·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全国卷Ⅰ 2014·唐代三教合一潮流;2014·宋明理学;2013·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全国卷Ⅱ —— —— ——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0

全国卷Ⅲ 全国卷 —— 2012·宋明理学——心学 —— —— 考情分析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

1.(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C项错误。故选D项。]

2.(2010·全国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A [形体是“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由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A项体现了唯心论。]

3.(2011·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下为公

B.民为邦本 D.民贵君轻

C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A项说法反映的是顾炎武的爱国思想;B项反映的是

11

民本思想;C项反映的思想是民治(法治)而非君治(人治);D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既主张民治,也主张君治,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有所不同。]

[名师点拨] 全国卷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用史料实证创设情境来灵活考查,一般杜绝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的试题。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4.(2013·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C项正确。]

5.(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择C项。]

[名师点拨] 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近几年历史选择题能力考查层次相对较高,选项的设定多为结论性表述,学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6.(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