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岳麓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岳麓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ade90b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b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汕头模拟)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解析 材料“汉初,以‘侯’任‘相’”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开创了以‘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6·福建龙岩模拟)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 根据题意,秦汉时期,皇帝下其议与群臣,唐代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并未提到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下其议与群臣,并未说是丞相,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错误;根据“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时能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江西鹰潭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解析 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

1

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7·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解析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广东肇庆三模)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解析 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6·湖南益阳模拟)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解析 材料“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说明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现象,故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6·广西玉林、贵港、梧州模拟)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

2

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监察制度内容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方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可见出发点是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对象是官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监察,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7·黑龙江大庆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 ) 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 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题目可知,唐律对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受财,根据受财多少给予严肃处罚,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人民,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对“官员”,并未提到平民,因而无法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中只是阐述史实,并未对史实进行评论,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河北保定模拟)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解析 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中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答案 B

3

10.(2016·安徽马鞍山调研)《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如果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或因随亲在外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十中取三,这被叫做别头试,没有涉及考试内容的问题,故A项错误;别头试是为特殊人员规定的特殊考试方案,并没有减少应考人数,故B项错误;别头试主要是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故C项正确;按照材料,别头试只是从理论上期望达到防止熟人舞弊,不能表明“杜绝”考场舞弊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山东德州调研)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解析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6·江西质量检测)科举取士考试内容经历了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 A.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需要 C.科举考试更加科学合理 D.人才选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析 经世致用思想体现的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从隋唐到明朝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是科举制内容变化的根本目的,不是直接体现,故B项错误;从考查诗赋到八股取士,进一步僵化了人们的思想,因此科举考试并不是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