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语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语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3125c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8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2、《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

A.心即宇宙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

A. 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 B. 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 C. 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

4、“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D.“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5、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6、“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他的精心整理、改造,阴阳五行学说才得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弊端,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这一观点( ) A.怀疑董仲舒是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

B.肯定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

第 1 页

C.否定董仲舒的学说 D.肯定董仲舒学说的影响力

7、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 A.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 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8、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9、 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儒家的官学地位得以巩固 B. 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C. 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 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10、董仲舒发挥儒学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 孔子的思想 B. 荀子的思想 C. 韩非子的思想 D. 墨子的思想

11、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 君权神授 B. 德主刑辅 C. 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

12、董仲舒主张兴学校,提倡儒家教育,把犯罪苗头从心理上消灭掉。他反对秦朝一味强调“刑以杀为威\,并且以刑罚作为目的而忽视教育的做法。这体现了( ) A.法家思想体系的崩溃 B.独尊儒术的思想理念 C.封建礼教的积极作用 D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

13、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

第 2 页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14、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 A.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 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 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 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15、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可以推断董仲舒( )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6、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②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7、 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 A.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B. 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C. 礼法合一 D. 法自君出

18、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支派 103 37 阴阳家 法家 21 10 名家 7 墨家 6 纵横家 杂家 12 20 第 3 页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9、学界曾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律经历了儒家化的过程。杨振红在《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一文中指出,秦汉法律所蕴含的家族主义和等级观念从其建立伊始就已经存在,而非法律儒家化的结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国法律并未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 一般认为等级观念等于儒家思想 C. “独尊儒术”是未曾发生过的事 D. 杨振红利用了可信度比较高的史料

20、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年 1670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日知录》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