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马原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34309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b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5.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源,所以它是(D) A.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

运动B. 实践C. 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

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15.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6.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7.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C)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8.《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20.“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2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C)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2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 24.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B )

A.是否受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出现时间的先后 2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 D)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2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B)

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B.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29.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0.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C)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3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是指( C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3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3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3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35.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D )

A.昆虫被踩死 B.禾苗被太阳晒死

C.麦粒被磨碎后给人吃掉 D.稻谷种在田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3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D)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3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 D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