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城总体规划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枞阳县城总体规划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5cbe7f4b73f242336c5f7d

枞阳在沿江工业产业带分析 枞阳县区位分析 2、 交通优势

由于枞阳县拥有78公里的长江岸线,水运交通发达。紧贴安庆市城区,拥有了安庆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一些优势条件。通过安合公路、桐枞公路、合铜公路等数条省道,加强了县域乡镇与全省各市的联系。随着砀祁高速、北沿江高速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枞阳县与江南地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联系,与江南的区域交通连为一体。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对枞阳县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3、资源资源优势 (1)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本区农业较发达,粮、棉、菜、渔等业在安徽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域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应农作物生长,为农业的高产稳产特别是棉花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盛产粮、棉、油、蔬菜等经济作物。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较多,水产养殖享誉大江南北。

(2)丰富的旅游资源

枞阳县的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差异明显。既有山峦景观资源,也拥有滨江的浅滩的生态湿地资源。有安徽省内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县城区内的莲花湖也是“全国少有,安徽独有”的景观资源。西面与天柱山共同构成皖西南旅游圈,而往南与拥有九华山风景旅游区的池州地区隔江相望。通过合铜黄高速等便捷交

通,枞阳把皖西南的旅游资源与皖东南的旅游资源串联在一起,成为大皖南文化旅游区和皖江、皖中地区旅游文化区联系的纽带。 (3)丰富的矿产资源。

枞阳县濒临长江,地处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边缘,良好的含矿地层使得县境内蕴藏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有铜、铁、金、铀、明矾石、重晶石、煤、泥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大理石为特大型矿床。石灰岩、铜金矿、泥炭三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极有开发价值。 (4)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980249人,全县常住人口为838712人,拥有25万在外务工人员。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7523人,占17.59%;15-64岁人口为610517人,占72.79%;65岁及以上人口为80672人,占9.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1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9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6个百分点。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较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5)生态环境优势

枞阳县生态环境良好。枞阳县城滨江环湖,规划区湖泊众多,基本的湖滨有菜子湖、莲花湖、月儿湖、 两赛湖等,而且各个湖泊以通江为特征。由于枞阳是“桐城派”的发源地,地域文化发育都与“山水”有关,如枞阳县目前兴建的莲花湖公园、旗山公园、浮山国家地质公园非常成功,政府主导、园林化布局、高起点实施、民生化消费,带动了枞阳旅游业和园林建设的步伐,山水园林建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枞阳县城建设以“山水园林”内涵来展开,如莲花湖、月儿湖、菜子湖、双赛湖、金鸡山、旗山、达观山、凤凰山、白鹤峰、金字山等山水是枞阳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枞阳的县城建设以“山水园林”将在全国独具特色,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开放品牌。在滨江环湖之间,各类主题园林星罗其布,枞阳山水城市的文化个性就彰显出来了。

(6)文化资源优势

枞阳漫长的文化历史凝结在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与文章上,被称为“天下文章在枞阳”。方以智《文章薪火》、钱田间《饮光先生文集》为桐城派滥觞,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在枞阳,桐城派尊奉程朱道统,承传秦汉、唐宋八大家文统,开宗立法,遍及全国。方苞师承钱田间,首倡“义法”说,为一代儒宗。刘大櫆承方苞文论,提出“神气”说,为桐城派中坚;姚鼐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不可编废,成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因其桐城派发源在枞阳,桐城派先后影响清王朝200多年,且桐城派三祖都是枞阳人,故谓之曰“文章之府”。 3、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枞阳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建设经营成本较低;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湿地面积广阔,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宜业宜居。

4、良好的产业基础: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加速迈进的阶段 十一五”期间,枞阳县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模工业快速扩容,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以2009年为例轻工业实现产值38.88亿元,占37%;重工业实现产值65.19亿元,占63%。以建材、采掘、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引领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46%,工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明显,工业化已经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期加速迈进。

钱纳里的工业发展阶段指标体系 指标 人均GDP ($) 地区增加值构成 工业增加值占GDP 三产增加前工业化阶段 <1200 一产支配,二产<20% 工业化阶段 初期 1200-2400 一产>20%,二产>20% 20-40% 10~30% 中期 2400-4800 一产<20%,二产>三产,且份额最大 40-70% 30-60% 后期 后工业化 阶段 枞阳 2010年 1973美元 20.1:54.6:25.3 48% 25.3% 4800-9000 >9000 一产<10%,二产>20% 下降 上升 二产稳定下降、三产>二产 下降 上升 值占GDP 工业内部结构 以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 以加工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 技术集约化阶段 以原材料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 (二)劣势(Weakness)—制约与不足

1、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不足,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枞阳县城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预测分析已无法满足枞阳县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需求。现状2010年枞阳中心城区138567人,建设用地14.12 km(包括偶山镇),仅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7%,带动辐射有限,相对于全县第二大镇横埠镇人口集聚首位度不高。相对于安徽东部沿江县城来说,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都偏小。另外由于县城发展受到用地条件的限制,需要在县域范围内寻找增长极加以培育,特别是沿江地区城镇开发,例如宿松县的复兴镇、无为县的二坝镇和高沟镇,繁昌的新港镇等。

2、产业之间互动性差,尚未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工业发展与一、三产业缺乏互动性,支柱企业如枞阳海螺、东方造船等虽极大提升了工业整体规模,但没有带动物流、商贸、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支柱产业间缺乏联动优势,产业链条不完备。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基本为空白。工业发展仍以建材、造船、纺织等六大传统产业为主,区域经济增长极与极化效应不足,现有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持工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亟待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不足。

枞阳县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较全省水平高9.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较全省水平低1.6、11.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支撑效果明显,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而工业化又未能有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