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附详细解析及作文范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附详细解析及作文范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89a5c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29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栖o) 刮 (xī) 陨(yūn)石 追溯 (shuò) 刨(pá....B.闭塞ng)杂 斡(sè) 冗(rò(wó)旋 锵(kēng)然 ....C.间n)隔 连翘o) 臀n)部 褶(jià(qià(tú(zhé)皱 ....D.行ng)辈 欺侮ng) 奋 晦(há(wǔ) 亢(kà(huì)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怠慢 蹿掇 羁绊 消声匿迹 B.震憾 严竣 枯燥 周而复始 C.褪色 致密 流逝 衰草连天 D.次第 农谚 勇跃 草长鹰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孩子沉迷游戏,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B.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

C.海枯石烂也好,转瞬即逝也罢,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一切都是美好的。 ....D.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根珍贵的同学送我的钢笔。

B.听到语文老师意味深长的一席话,使我深受教育。

C.这些被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而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D.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5.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式微》)

试卷第1页,总5页

(6)《关雎》中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材料: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落幕,雷海为获得总冠军。他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这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你面对材料中网友的说法如何应对?请表述出来: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辑古诗)小明正在辑录古诗集,他应该把《子衿》这首诗选编到诗集里的“_____________专题”中。此专题下还缺少一首诗,你可以推荐给他_________________。(写题目即可,课本篇目除外) (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萋萋: 溯洄:

8.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东周到春秋时期的共305篇,它分为赋、比、兴。

B.《蒹葭》全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

C.本诗和《关雎》在语言形式都四言为主,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但《关雎》含蓄委婉,场景朦胧,而《蒹葭》则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试卷第2页,总5页

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使诗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 9.请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纵横丈余 ..

12.下列词语古今含义基本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偃仰

B.妻子

C.绝境

D.无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14.“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___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

试卷第3页,总5页

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

试卷第4页,总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