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ad510a58fafab068dc021d

2.1.5.5 扩孔及缩孔

(1)原因分析:A、扩孔时因孔壁坍塌或钻锥摆动过大所致。B、缩孔原因时钻锥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或因地层中有软塑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注意采取防止坍孔合防止钻锥摆动过大时的措施。B、注意及时焊补钻锥,并在软塑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C、已发生缩孔时,宜在该处用钻锥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 2.1.5.6 钢筋笼掉落

(1)原因分析:A、操作疏忽。B、吊点受力不够。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B、认真检查各受力点,确保满足受力要求。C、采用打捞勾或潜水员潜入孔内辅助挂勾的方式将钢筋整体捞起,捞起的钢筋笼出现变形,则需重新加工。 2.1.5.7 钢筋笼下完后塌孔

(1)原因分析:泥浆密度太小、黏度太小或下钢筋笼的时间太长。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尽量缩短下钢筋笼的时间。B、根据下钢筋笼必须花费的时间、施工规范的要求,合理选择泥浆性能指标。C、用小锤置于钢筋笼内冲击清孔或用空压机清孔法将塌落的余土清除后将钢筋笼整体捞起。D、若塌落的余土无法清除干净使钢筋笼无法整体捞起时则需选择合适的夹具将钢筋笼主筋逐根拔起,再将螺旋筋、加强筋捞出后重新清孔直到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E、若无法将钢筋部分或全部拔出,则需用碎石、片石等材料将钻孔回填后重新成孔。 2.1.5.8 导管掉落

(1)原因分析:A、操作疏忽。B、安装导管用的工作平台起不到固定导管的作用。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B、安装导管前认真检查导管安装平台的完好性,保证安装导管时能起到临时固定导管的作用。C、如导管口离孔口深度不大,可直接捞起。D、导管口离孔口深度较大,直接捞起有一定难度时,可请潜水员潜入孔内帮助捆绑导管后再老去,要注意安全。E、选用合适的工具将导管套住后捞起。

2.1.5.9 钢筋笼无法入孔

(1)原因分析:孔径偏小、桩位偏斜、钢筋笼焊接成折线或钢筋笼起吊不垂直。 (2)预防及处理措施:A、确保桩径、倾斜度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B、钢筋笼焊接时保证顺直并保证起吊垂直。C、若桩径倾斜度不满足要求则需重新修孔。D、

7

若钢筋笼焊接成折线则需纠正后重焊。E、将钢筋笼水下旋转一角度再下,严禁将钢筋笼吊起一定高度后猛冲。 2.1.5.10 孔壁坍塌

(1)原因分析:A、泥浆指标不符合要求。B、自停止反浆算起的时间太长。 (2)预防及处措施:A、混凝土灌入较少时,可迅速将钢筋笼整体拔起并立即将坍落的岩土合已灌入的混凝土清除干净,重新下钢筋笼,浇灌混凝土。B、混凝土灌入量较多时,因无法将钢筋整体拔起,只能将钢筋笼主筋逐根拔起,随后尽快将坍落的岩土和已灌入的混凝土清除干净,重新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C、若无法将钢筋逐根拔起,则可用碎石、块石等填充料将桩孔填满后重新成孔。 2.1.5.11 堵管

(1) 原因分析:A、混凝土质量有问题,如和易性差、较严重的泌水、离析现象。B、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C、混凝土中有大块石、打砖块等杂物未捡除误入导管。D、导管埋深太大。

(2)预防及处理措施:A、长杆冲捣:就是用较长的钢杆、钢筋等物品在导管内上下插捣使混凝土从导管内下落,在允许范围内反复提升导管振冲。B、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导管顶部安装激振装置,不断振动导管。C、堵管部位离导管顶部较近时,可拆卸导管,更换导管。D、尽量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深(一般不宜小于2m)。E、修理导管。

2.1.5.12 导管破裂、导管漏水

(1)原因分析:A、导管使用年限太长,管壁磨损严重,B、混凝土浇筑时间太长或混凝土质量有问题造成堵管后激振,振破导管。C、导管接头处漏放橡胶垫圈或垫圈挤出、损坏、假焊、焊缝漏水。D、导管埋深太小。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拔出导管并拔出钢筋后重新清孔、浇筑混凝土,钢筋笼无法整体拔起时,则需将主筋逐根拔起后重新清孔、浇筑混凝土。B、拔出导管将混凝土浮浆层清除后,重新下导管并将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内30C、m左右,按正常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重新浇筑混凝土,用此法重新浇筑混凝土后,需对两次混凝土交界面进行压浆补强,并需征得监理、设计单位的同意。C、钢筋笼或(和)导管无法拔起时,需回填后重新成孔、成桩。 2.1.5.13 混凝土串孔

(1)原因分析:相邻已成孔的两桩,在一桩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该桩的薄弱层(如淤泥)挤向另一桩。

8

(2)预防及处理措施:

A、邻桩还未下钢筋笼可重新清孔。B、邻桩已下钢筋笼的情况,若混凝土挤入量不多将钢筋笼拔起或主筋逐根拔出后重新清孔,若钢筋笼或钢盘无法拔出则需回填后重新成孔。 2.1.5.14 钢筋笼上浮

(1)分析原因:A、钢筋笼未固定好。B、钢筋笼性能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造成混凝土面上升时顶托钢筋笼一起上升。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浇筑混凝土时随时注意钢筋笼是否上浮,一旦发生上浮或在未浇筑混凝土前固定好钢筋笼。B、发生上浮时尽量减少导成孔。管底口的埋深,减少混凝土的顶托力,同时固定钢筋笼。C、若无法阻止钢筋笼上浮,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混凝土,拔出导管,重新来一次。

2.2 预应力混凝土

2.2.1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控制

2.2.1.1 制作与安装阶段质量控制

(1)主要控制项目

A、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B、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电火花损伤预应力筋;受损伤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2)一般控制项目

A、下料长度为设计长度加固定端锚固长度和张拉端张拉长度;预应力筋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B、当钢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应大于钢丝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当成组张拉长度不大于10m的钢丝时,同组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得大于2mm。

C、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和形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预留孔道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b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孔道中心线; c成孔用管道应密封良好,接头应严密且不得漏浆;

d在孔道的曲线波峰部位应设置排气兼泌水管,可在最低点设置排水孔; e灌浆孔及孔道的孔径应能保证浆液畅通。

9

D、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2.2.2 混凝土浇筑阶段质量控制

2.2.2.1 主要控制项目

(1)复核轴线、标高,经施工方自检后报监理方复核认可。

(2)审查采用材料如:钢纤维、钢材、水泥、外加剂、焊接材料等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检测资料;现场抽样的见证取样,审查相关检验报告。所有使用的原材料均应向监理方报验,报验合格才能使用。

(3)所有工程变更须经业主、设计单位签字认可。

(4)检查梁截面尺寸及钢筋设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梁是否按规范要求起拱。 (5)施工前应对建筑物预埋铁件进行检查,钢筋及有关预埋铁件在施工完后,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报监理进行隐蔽检查验收。

(6)检查混凝土搅拌站砂、石料的冲洗,混凝土配合比及计量工作,禁止向已搅拌的砼内加入生水。

(7)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 A、预应力筋、锚具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B、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开头及灌浆孔、排气兼泌水管等; C、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

(8)监理工程师对钢筋、模板、预埋件检查认可后,浇筑混凝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向监理报送混凝土浇筑申报单,由总监签发混凝土准浇令。

(9)浇灌混凝土时,监理工程师应在现场跟班督促,实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记录。

督促施工单位按审查认可的施工方案施工,观察混凝土的拌合质量,督促承包商的实验员做坍落度检测,以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现场见证取样、督促承包单位按规范要求做混凝土试块;

(10)督促施工员指挥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接缝的处理,防止冷缝的发生。

2.2.3 张拉和放张阶段质量控制

(1)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标准值强度标准值的75%。

(2)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张拉或放张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A、当施工需要超张拉时,最大张拉应力不应大于国标《砼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B、张拉工艺应能保证同一束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

C、后张法施工中,当预应力筋是逐根或逐束张拉时,应保证各阶段不出现对结构不利的应力状态;同时宜考虑后批张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结构构件的弹性压缩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确定张拉力;

D、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计计算理论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6%。

(3)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