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思辨哲学的没落与科学哲学的兴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二讲 思辨哲学的没落与科学哲学的兴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d095d149649b6648d74753

第二讲 思辨哲学的没落与科学哲学的兴起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思辨哲学——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清算”,德国哲学家H.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具有一定代表性。如果说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是以语言的逻辑分析为武器向传统形而上学开战的话,那么,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则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分析批判形而上学的误区及其产生的根源,具有“揭老底”的作用。

一、思辨哲学追求普遍性及其错误

赖欣巴哈明确指出,对普遍性寻求是思辨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他说:“思辨哲学努力想获致一种关于普遍的、关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则的知识。”[《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4页]这一论断的确切中了传统哲学的要害,从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概莫能外。他们寻求一种适用于各种事物的普遍概念、普遍本质和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寻求一种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普遍规律以及普遍的道德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就是寻求普遍性,认普遍性为真理的哲学。

赖欣巴哈从“寻求普遍性”这一特征出发,进一步详细揭示了传统的思辨哲学的错误根源。他指出,求知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人们同外界打交道过程中发生各种关系,“把有关系的因素从无关系的因素中分离出来,即是知识的开始。”[《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页]这就是说,知识是从许多个别的经验观察中加以概括而获得的。在这种意义上说,概括是知识的本质,是科学的起源。可见,概括对于科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没有概括就没有知识,没有科学。而概括就是普遍性。在英语中的“普遍性”(generality)和“概括”(generalization)是由同一个词根而来的。当我们进一步理解“概括”时,又会发现“概括”同“解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概括就是解释我们观察的各种事实,把它归结到一种普遍原则、普遍规律里去,所以解释也就是概括。但是我们也会看到这种情况,当人们进行解释和概括时,并不一定都是我们观察的事实,也可以由假设某种不能观察到的事实来完成。例如:我们听到狗吠叫,可以用一个陌生人走近房屋这一假设来解释。我们说这座山有海洋化石,可以用这座山曾为海洋所淹没这一假设来解释。由于人们对自然各种现象的成功解释,促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要求更大的普遍性的“冲动”;可是即使有大量观察到的事实也往往不能满足人们这种欲望,于是人们便超越观察去寻求普遍性,这样一来,想象代替了概括,用一种“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满足人们要求普遍性的冲动,从而“普遍性的寻求就被假解释所满足了。”[同上书,第11页]思辨哲学由此产生了。企图用一种类比法来说明知识、作出假解释,是以往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通病”。

“假解释”是指什么?赖欣巴哈作了分析,例如:把世界看成是上帝的创造物,这是从一种拟人类比产生的:上帝创造世界,就像人建造房子、园田一样。所以“创世说”的故事就是一个假解释。再如:古希腊米利都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描绘了世界是从“无限实体”演化而来的,他关于世界起源的幻想图景,也是以类比当解释。从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家的情况看,这种假解释所犯的逻辑错误就在于把抽象物实体化,例如把“理性”的抽象名词当作某种特质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他认为,形式与内容(质料)是一切存在物的最终原因,宇宙的天与地,人类的灵魂与肉体,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类比加以解释,这就是“把许多不同的现象都归集在一个标签之下的那种假解释”。[《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页]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两千年人类的思想,这是思辨哲学——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原因所在。

二、思辨哲学寻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及其逻辑上的误区

赖欣巴哈指出,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是思辨哲学的又一个特征。他说:“思辨哲学要的是绝对的确定性。”[同上书,第235页]实际上,形而上学这一特征和上面说的寻求“普遍性”;特征是密切相联的,只不过是赖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论述罢了。在形而上学家看来,理性是宇宙的立法者,它既是人的认识规律的立法者,又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支配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都可以从理性中推导出来,这是哲学史上唯理论关于知识的见解。知识就是要排除怀疑,有其确定性。许多事实证明,感觉经验无法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老是因为感官知觉的不可靠性而烦恼”。[同上书,第27页]因而许多哲学家拒绝经验材料,坚决相信关于自然知识只要通过理性就可获得。例如,柏拉图认为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是绝对确定的知识,它只能通过人的理性思维获得,观察和感觉经验是骗人的。“知识全部数学化的理想,与几何和算术同型的知识、物理学的全部数学化的理想,是从想找到绝对确定的自然规律这一愿望而产生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9页]但是,把感觉经验的观察从知识源泉中抛弃,这种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只有一步之遥了。柏拉图主张“回忆说”;毕达哥拉斯宣扬数学的神秘主义,宣扬灵魂转世说,以及他的追随者奉行一种宗教崇拜仪式,就是很好的说明。

试图用逻辑证明来建立一种绝对确定性的知识,是近代理性主义者采用的方法,这应首推笛卡尔,他为寻求一种绝对确定的东西,从怀疑着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哪怕是信以为真的东西都要加以怀疑,但只有一件事实,即“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我怀疑,即我思维;我思维,必定存在着思维的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条绝对可靠、绝对确定的原理。赖欣巴哈认为,笛卡尔这种证明虽然是逻辑证明,但只是一种“逻辑魔术”。“我并不是说笛卡尔存心要欺骗读者;我是说,笛卡尔自己被这种魔术式的推理形式所骗。”[同上书,因此从逻辑来说,笛卡尔这一推论的完成,从怀疑到我存在,是类似一套戏法。从怀疑开始,他就把怀疑视为一个自我的行动,因此这个推论的前提(我怀疑)就包含了一个不能被

第31页]

怀疑的事实(自我)。笛卡尔还用“自我”推出“上帝”和“物质”两个东西的确定性。因为有自我,故必有上帝存在,否则每个自我就不会有一个无限完满存在的观念;因为有自我,物质世界必定存在,否则上帝就是一个骗子。这里,绝对确定性的证明同样是一种“逻辑魔术”构成的。问题是笛卡尔为何会陷入这种混乱的逻辑里面去?赖欣巴哈回答说,这是由于他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造成的。

逻辑证明即所谓演绎,其结论只是揭示其前提已经蕴含的东西。就是说,结论不能陈述多于前提中所说的东西,这是一种逻辑分析判断,这种判断只不过是一种“同语反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演绎的价值就立足在它的空虚上。”[《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3页]例如:从“一切人都有死”、 “苏格拉底是人”这两个前提出发,得出“苏格拉底有死”的结论。判断的前提是观察得到的经验真理,其结论也只是经验真理。并不比前提有更多的确定性;因为判断的结论的可靠性、确定性,要依赖判断前提的可靠性、确定性。这里蕴含着一种危险,一旦判断前提不可靠,那么其结论必定失效。上面列举的笛卡尔的例子:“我思”、“我怀疑”这个前提里,受到种种诘难,因此结论“我存在”不能提供绝对确定性。

这告诉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判断所提供的绝对确定性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其前提可靠性上面。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著名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就是这个企图。这个证明最初先把上帝定义为无限完满的存在物;由于这样的存在物必定具有一切存在的性质,从而得出结论:上帝是存在的。很显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分析的,因为凡是定义必是分析的,但其结论“上帝是存在的”却是综合的。从一个分析前提得出一个综合结论,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可以从定义中推出存在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先定义有三条尾巴并存的动物为猫,从而证明三条尾巴的猫的存在。从逻辑上讲,“这个谬误在于混淆了普遍与特殊”。我们只能从定义推出一个普遍的陈述:如有物是三条尾巴的猫,那么它存在,这是真的陈述;但不能得出有三条尾巴的猫这一特殊的陈述。

与分析命题(陈述)相反,综合命题(陈述)能够给我们新的知识,因此它的结论不是从前

[同上书,第35页]

提中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经验加上去的。但是因为由经验提供的一切综合陈述都是可以怀疑的所以综合命题(陈述)同样不能给我们以绝对确定性的知识。

那么在追求知识的确定性问题时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困境?赖欣巴哈认为,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先天练合判断(陈述)企图突破难关,走出困境,他自称从数学、物理学中找到先天综合判断命题,认为通过先天综合判断,既可以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又使知识增加了新的内容。获得确定性、可靠性的科学知识是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前提的,这是康德哲学体系的基础。“他的寻求确定性,并不是属于那种诉诸于对理念世界的领悟的神秘型式也不是采取逻辑魔术,从空洞的假定前提中推出确定性来,一如魔术师从空的帽子里变出兔子来那样的型式。康德动用了他当时的科学的力量来证明确定性是可以获致的;他还宣称,哲学家的确定性的梦想已为科学成果所证实了。康德从乞援于科学家的权威而获得了他的力量。”[《科

学忻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页]

但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以当时牛顿物理学原理为依据的,康

德哲学体系可视为建立在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自然的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而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他的理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已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理因果性原则,以及实体,已不再为我们今天的物理学所承认。我们知道,数学是分析的,数学在物理实在中的—-切应用,包括物理几何学,都是只具有经验有效性,而须受到日后的经验所修正的;换言之,综合先天原理是没有的。”[同上书,第42页]因此,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来求得科学知识的确定性,随着其哲学体系的崩溃而消失了。

三、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没落

赖欣巴哈认为:“如果说康德的体系标志着唯理论历史发展的顶峰,那么黑格尔的体系就是属于作为19世纪特色的思辨哲学没落时期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1页]这是赖氏对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总的评价,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赖欣巴哈对黑格尔哲学贬得一文不值!他嘲笑黑格尔,用刻薄字眼攻击、诋毁黑格尔体系及其辩证法。赖欣巴哈说,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历史而不是科学。这当然是对的,但他由此引申出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并加以攻击。他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历史的发展像钟摆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然后达到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正题,第二阶段为反题,第三阶段为合题,他称为辩证法规律,并认为此规律对一切事物都普遍适用和有效,于是他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在赖欣巴哈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主观杜撰的,并用“古怪的语言来吸引人”。“如果是一个科学家,那他也就会看到他的三步规律的局限性,许多不能适用他的规律的例子,他就会去寻找应用它的特殊条件了。但他是一个哲学家,因而当了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寻求的牺牲者。”[同上书,第7页]引起赖欣巴哈更为反感的,是黑格尔对理性所赋予的神秘色彩,赖欣巴哈的这部著作一开头引出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绪论中的一段话:“理性是实体,也是无限的力,作为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基础的它自己的无限物质;它同样也是使物质运动的无限形式。理性是一切事物从中获得存在的实体。”[同上书,第7页]赖欣巴哈认为,这是理性主义走向神秘主义最典型的事例,;宇宙所发生的一切都被安排为服务于一个合理的目的;把理性比拟为实体,是通过不严密的语言创造假观念的一个极好的例证,以类比作假解释导致严重逻辑错误。他指出,要建立科学哲学,使哲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就必须清除黑格尔理性哲学。“黑格尔的体系比任何其他哲学体系更甚地促使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分道扬镳。它使哲学变成为一个嘲笑的对象,而科学家则愿意从他的道路上清除掉这种东西。”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1页]

从上面的简单论述中,清楚表明赖欣巴哈是现代“叛变”黑格尔哲学中走得很远的一位人物,他全盘否定黑格尔。我们知道,黑格尔死后不久,德国掀起了一场批判和否定黑格尔的思潮,把黑格尔当作一条“死狗”加以指责,看来赖欣巴哈的观点是这种思潮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

四、科学哲学的兴起及其功能性的知识观

赖欣巴哈指出:科学哲学的历史,。是问题发展的历史。问题解决不是通过笼统的一般性论述,或对人与世界间的关系进行图象描述,而是通过专门工作。”[同上书,第94页]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新哲学——科学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到了今天,由于超音速运输和原子能的开始使用面达到顶峰的这个时代,它不仅说明了人对自然王国的胜利进军,而且也标志着人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迅速进步。达尔文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把人们的思维训练到能够理解以往无法理解的逻辑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哲学是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产物。赖欣巴哈认为,以前的哲学体系,到康德时达到了顶峰,康德以后应视为一种假体系,而新哲学——科学哲学才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继续。

建立新哲学——科学哲学的人,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哲学家,他们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或心理学家,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碰到一些问题,使用技术手段无济于事,要求知识的基础和最后目的加以重新考察,这样他们试图从哲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集中精力进行逻辑分析澄清问题。新哲学——科学哲学这一特点决定了“这些人的哲学总是潜藏在他们的著作的序文或引言之中。潜藏在插入在本来是纯粹专门性论著之中的偶然的议论之中。”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8页] 由此赖欣巴哈对新哲学的知识观同思辨哲学的知识观作了比较分析。他认为,思辨哲学是一种超越论的知识观,新哲学则是功能性的知识观。超越论的知识观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得到最好的说明。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说明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和可感知的世界,只不过是真实世界、实在事物的影子,人们无法从经验观察中获得实在事物的知识。这种超越论的知识观发展到顶峰,就是现象的事物与自在之物完全割裂开来,建立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分法”。赖欣巴哈认为,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的确促进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胜利进军,但它却是一种错误的知识观。

与这种“二分法”相对立的是新经验论。赖欣巴哈认为,经验论从古代原子论和怀疑论就开始了,但只有到了上世纪和本世纪产生的新经验论,才具备了克服超越论和“二分法”的手段,即它运用了符号逻辑方法来分析知识,因此又可以把新经验论称为逻辑经验论。“与超验论的知识见解相对比,新经验论的哲学也可以称作为功能论的知识见解。在这种解释中,知识并不涉及另一个世界,而只描述这个世界里的事物,因而执行着一种为一个目的服务,即为预言未来的目的而服务的功能。”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97页]可见,新哲学主要是通过符号逻辑实现其知识的功能。对此,赖欣巴哈作了阐释。

我们知道,词是表示事物的一种符号,若干词以—定方式组织起来称为句子,句子与事物是对应的,称为真的,否则称为假的。但无论句子证明为真或证明为假,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可证实性理论是科学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哲学——科学哲学以现代符号逻辑为工具表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科学知识的功能观,也就是把意义归纳为可证实性。“意义的可证实性理论是经验论用来克服把世界分为现象事物和自在之物的两分法的逻辑工具。它之所以消除了自在之物,因为它使谈论原则上不可知的东西这件事成为无意义的。经验论者不说不可知的东西,而只说不可观察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知识所能及的,并可以采取有意义的方式加以谈论的。”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0页]这样,新哲学这种功能性的知识观,清除了二千年来思辨哲学超越论知识观中的一切神秘的东西。赖欣巴哈认为,科学哲学比思辨哲学有无比的优越性:“哲学不再是企图用图象语言和冗长的伪逻辑形式来‘说不可说的东西’而一无所成的人们的历史了。哲学是人类思想—切形式的逻辑分析;它应说的话都能用明白的用语来陈述,再没有什么‘不可说的东西’是它不得不对之举手认输的了。”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8页]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详细分析批判了理性思辨哲学追求普遍性、绝对

确定性、以及超越论的知识观,这确实抓住了思辨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概括为三个特征:(1)普遍性。就是说,视普遍性为真理,以普遍性为其哲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就是这种普遍性;(2)超验性。就是说,主张有一个超感性的、超经验的本体世界;(3)二元性。就是说,以主客分立作为基础或出发点。但赖氏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是片面的。他关于科学治学的主张,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带边性和影响的观点,但不正确,其实质就是企图以科学取代哲学,‘消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