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奥数讲义确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四年级下册奥数讲义确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bda2f1f168884868662d62c

四年级下册奥数培训资料共31页

第一讲 速算巧算(简便计算)

内容简析

一、什么叫做简便计算?

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乘法的意义及定律、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及性质,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通过变形重新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计算过程,叫做简便计算。 二、简便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把原题中的运算顺序进行改变。

2、注意有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中运算符号的改变。 3、注意口算时的准确性。 三、教学指导:

第一类:加法的运算定律

例1、简便计算375+1087+125 89+368+111 362+678+322+138

小结: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b=a+(b+c) 第二类:减法的性质

例2、1078—147—53 289—(123+89) 685—(485—399)

小结:减法的性质a—(b+c)=a—b—c a—(b—c)=a—b+c 第三类:乘法的意义及定律

例三、325+325+323+327+325 125×87×8 125×32×25

67×23+67×77 134×87—86×134—134

小结; 乘法的意义 a+a+a+a+×?+a+a+a(b个a)=a×b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四类:除法的性质

例四、12300÷25 8700÷25÷4 8÷7+11÷7+20÷7

小结:商不变的性质a÷b(b≠0)=(a÷c)÷(b÷c) =(a×c)÷(b×c)(c≠0) 连除 a÷b÷c= a÷(b×c)

几个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a÷e+b÷e+c÷e=(a+b+c)÷e 学生作业:

第 1 页

四年级下册奥数培训资料共31页

1、625÷25 2、58500÷900 3、75×16 4、25×64×125 5、(350+165)÷5 6、(702—213—414)÷3 7、 1248÷96×24

8、1000÷(125÷4) 9、999+999×999 10、6237÷63

11、90000÷125÷2÷5÷8 12、176—98—22 13、60×25×4

14、175+99+101+125 15、14×42 16、53×99×25

能力提高题:

1、7272720÷9÷8 2、125×312×4×8×25 3、1111×9999

4、9999×9999+9999 5、8÷7+9÷7+11÷7 6、871×364÷182 7、(10000—1000—100—10)÷10 8、864×37×27

9、146×31÷73×75 10、454500÷(25×45) 11、9600÷25

12、125×792 13、5498—1928—387—1072—1613

14、5723—(723—189)+576—(276—211) 15、99999×88888÷11111

16、9999×2222+3333×3334

第二讲 平均数问题

内容简析

一、应用范围

比较班级之间、同学之间成绩的高低,就是要求出各科成绩的平均分,还有

第 2 页

四年级下册奥数培训资料共31页

平常生活和工作中,求平均身高、平均气温等。 二、解题关键

首先应当确第定“总数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数。

还可以移多补少或找一个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三、教学方法

通过例题教会学生如何找“总数量”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四、教学指导

例1、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其中2名同学身高153厘米,1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2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2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试练:

1、小郑去看电影,从家到电影院有1500米,下午他从家出发到电影院用了25分钟,看完电影,他返回时也用了25分钟。求他往返的 平均速度。

2、老师给足球队的7位同学测身高。7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如果李亮的身高不算在内,则平均身高是159厘米。李亮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如果5个人的平均年龄是35岁,5个人中没有小于30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例2、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完全程要10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试练:

1、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1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则5个数的平均数是11.改动的原来那个数是多少?

2、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其中有一个分队植树52棵,有2个分队各植树53棵,有2个分队各植树47棵,有2个分队各植树49棵。四年级同学平均每个分队植树多少棵?

3、有甲、乙、丙三人称体重,已知甲乙二人的平均体重49千克,乙丙二人平均

第 3 页

四年级下册奥数培训资料共31页

体重47千克,甲丙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5千克,甲、乙、丙三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能力提高题:

1、四年级有三个班,一班和二班平均每班55人,二班和三班平均每班48人,那么一班比三班多多少人? 2、有5个数,平均数是97,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5,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03。中间那个数是多少?

3、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折纸花,四个人平均每人折纸花10朵,甲乙两人平均每人折8朵,求丙、丁两人平均每人折几朵纸花?

4、有甲、乙、丙三人,甲比乙大2岁,乙比丙大11岁,这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70岁。求这三个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5、小华练习写毛笔字,前4天平均每天写85个字,他想使前5天平均每天写的字数上升到87个,那么,他第5天必须要写多少个字?

6、有美术组、书画组、舞蹈组、围棋组四个兴趣小组,美术组、书画组、舞蹈组三组的平均人数是24人,书画组、舞蹈组、围棋组三组的平均人数是26人,已知围棋组有28人,那么美术组有多少人?

第三讲 定义新运算

内容简析 一、特点

我们从前学过的运算有加、减、乘、除等。如6+2=8,6×2=12等,都是2和6,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质上是对应法则不同。由此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应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 二、区别

这一讲将定义一些新的运算方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运算是不同的。

三、解题关键

通过观察已知条件中算式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