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37abb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2

24*、月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板书课题:月迹)。

2.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 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 嫉妒(jí) 3.对课文进行质疑

(三)整体感知: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小结: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六)课后巩固提高。

1.课外继续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七)附板书:

24*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 追求美 景 情

《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在结束了这一堂课的教学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以及听取听课教师的点评,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上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此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突出主次。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逐步引导学生去通读,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实上,过多的问题反而混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无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我希望课堂能够丰富多彩,结果却是有些过分“丰富多彩”了,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很多内容都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内容的内涵,如果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其实有部分相对浅白的问题是可以浓缩,精简一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理解的,这可能会比我总结概括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安排到重点的研讨上。

二、在这堂课上还需要有个“精彩点”。

一堂课45分钟,学生难免会有精神倦怠的时候,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后期,有个让学生能兴奋起来的精彩点。而我在这堂课上,由于安排了过多的内容,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整堂课都是以一个平稳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实在课文分析进入结尾部分的时候,有个让学生讨论“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起来的话,将会是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内容,但是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安排好,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课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