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5b50d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7

第二章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与现状

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对实现的总体目标及根本对策所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现实性、含有创新和竞争性并伴随一定的风险的谋划。企业的各项工作、各项经济活动也都是为着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而动作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比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我们首先要对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基础。[2]

2.1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及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消费品的生产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多数商品只能凭票供应。这种状态下的商业,只是一种稳定人民生活的工具,参与的是分配式流通。这一时期的零售商业组织形式,也是以百货商店为主,但是同国外的百货商店相比是大相径庭的。规模上差距很大,而且在运作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它的货源大都是经过“一、二、三”级批发后获得的,与生产部门缺乏直接联系。国有商店中,还有数量很多的粮店、菜店、副食品店,但规模小,而且多是定量向城镇居民供应,根本谈不上规模经营。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受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获得极大发展,商品供应日益丰富。据统计,我国目前只有5%左右的商品仍然是卖方市场,95%的商品则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特别是日用工业消费品,已经极为丰富,促销已成为这些产品生产企业的首要任务,旧有的商品流通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许多生产企业开始撇开流通部门自建销售网络,不少商业企业则陷入困境,流通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接着连锁经营在我国首先出现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商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借鉴国外规模效益的经验,开始探索连锁商业的方式,企业自发地按照连锁方式进行经营运作。

5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第二阶段:成长期。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流通体制改革。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内在发展需求相结合,我国连锁业快速步入成长期,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扩张,仅用10多年就基本完成了欧美历经百年的零售业革命。从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连锁经营的发展情况看,连锁经营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连锁经营的领域也由最初的零售行业开始向服务业拓展,超市、便民店、各类品牌专卖店、专业连锁店等作为新的购物形式,已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并日益深入百姓生活。

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1124家,店铺数2.2万个,零售总额1549亿元,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0.7%上升到目前的4.1%。一些大中城市连锁业的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以上,增长幅度超过了传统的百货零售商店,如上海已达21.7%,北京达13.7%。连锁经营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50多个业种。连锁商业的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新的增长点,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改造传统商业模式、促进流通现代化,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自90年代初,连锁的经营形式引进中国后,连锁超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最耀眼的明星。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0%,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速度则更快。目前我国连锁超市呈现以下特征[3]:

1.迅猛扩张,市场份额急剧扩大。

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在地区分布上,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超市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这些说明了我国连锁超市成跨地区扩张的态势,分布范围很广。

2.经营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1年在全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366个,占全部连锁零售总店的比重为42.1%;其它非国有经营形式如私营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联营、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57.9%。在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连锁企业中,连锁门店数占总店数的59.4%,营业面积占48.8%,从业人数占47.6%,零售额占58.4%。数据表明,我国连锁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3.地区发展不均衡。

6

第二章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与现状 连锁经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虽然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也有所发展,但相比而言,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连锁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就如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发展表图(图2-1 ),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中,北京市2001年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有129个,门店2123个,实现零售额218.7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上海市2001年有连锁企业82个,门店5394个,实现零售额404亿元,占当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7%,成为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地区。但西部部分省份的连锁企业年销售额不足3亿元,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

60005000400030002123200010001290连锁企业门店实现零售额82218.7北京上海5394404

中国两大城市发展图2-1 http://www.dic123.com

4.内资连锁业占据主导地位,外资连锁业零售额仅占一成。 尽管实力雄厚的外资连锁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我国市场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内资连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2001年我国内资零售、餐饮连锁企业998家,占全国连锁总店数的88.8%;实现零售额1221.9亿元,占连锁业零售总额的78.9%。

外资连锁业所占比重不大。2001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零售连锁店为50个,占连锁总店数的5.7%,其中连锁门店数为760个,占4%,零售额占全部连锁店零售总额的9.7%。世界著名跨国商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等,推进了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据统计,近10年来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实际对华投资达到30多亿美元,全球

7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有半数进入中国市场。其它外资零售企业也纷纷来华投资,其中包括好又多、万客隆、大润发、吉之岛、乐购、易初莲花、伊藤羊华堂、百安居、欧倍德、7-Eleven、罗森、百盛、太平洋等。但从总体看,外资连锁业所占比重仍处于次要位置。

5.联合、并购、加盟成为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连锁商业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一是对国有商业进行连锁化改造;二是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实现网络的扩张。这两种方式均属单一资本的扩张。党的“十五大”以后,连锁企业加大了资本经营的力度,通过联合、购并、加盟等方式,加速了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扶优扶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使一些优势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初,上海华联与北京西单超市牵手组成新公司,实现了跨地区的强强联合;上海联华经过对北方市场的调研后,又转而在广东积极开拓,寻求合作伙伴和发展机会;北京华联在原有22家的基础上,今年拟准备以西部为主新开 16家大卖场。种种迹象表明,兼并、重组已成为近两大连锁业发展的主旋律。

6.超市、便利店成为消费者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 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连锁超市、便利店已成为消费者日常购物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消费习惯开始转变。在一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比较分析资料中,反映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对传统菜市场或集贸市场和到超市或便利店的选择意向。在下列图表2-2中可以看到,顾客到传统农贸市场采购鲜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四类商品的购买动机依次为:26%、25%、25%和1 4%,而其它食品和南北干杂货仅有10%。到超市食品区或便利店采购的顾客,购买目的主要倾向于肉类生鲜品、水产品、蔬菜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水果类产品,购买动机依次为:14.5%、14%、10%、9.1%和2.1%,而其它包装食品、饮料、家庭日用品等比重则为50.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超市和便利店通过生鲜食品、包装食品和家庭日用品的合理配置,将顾客的购买行为及倾向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转化,同时由于连锁网络的便利性和集中采购形成的价格优势,使其对大中城市传统商店及农贸市场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连锁企业在大中城市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