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71def0941ea76e58fa0495

此外,我国政府还增加了网络举报的通道,鼓励实名加允许匿名。中央纪委、监察部在2009年10月28日统一的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通过这个网站来受理群众对党员、党组织还有行政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之后,中央组织部部的“12380”举报网站、人民法院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网站、 “12309” 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网站等也相继开通。

三、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互联网用户活动的空间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虚拟平台。所以人们通常认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是虚拟世界的东西,和现实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近年来从中国网络舆论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来看,网络并不虚拟,更不虚幻,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特别是网络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交互特征,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体。从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扮演新闻采集者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负面新闻发生后,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没有养成第一时间公开发布新闻的习惯。正是这种缺乏主动公开的思维习惯和不愿意“家丑外扬”的做法。很容易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通常是某位网友的一则爆料就瞬间引爆网络。网民对事实真相的渴求如果不能得到尽快的满足。很快会变成对一个单位和失声媒体的质疑和不满。

2008年的“山西省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起初,地方政府宣布说“山体滑坡”事故造成了11人死亡,但《嘹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等到实地调查后发现死亡人数远不止这些.于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封致山西代省长的信,披露了被掩盖的真相。最终,国家对这起事件进行了彻查并追究了相关领导的责任。

2、应对网络舆论的工作措施不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的渠道。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地方政府承担去伪存真的角色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采取强硬有力的行政方式,因为网络舆论扩散有着自身的规律。网络舆论的背后是大量的网络用户,这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压力集团”,现实中当事人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发网友敏感的神经.极有可能再次引发网络舆论的巨浪。地方政府在处理民意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的过程中,行使手中的权力一定要慎重,如果采取的措施不科学、不严谨、不恰当,违背了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都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并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去年,上海白领王帅在网上发帖披露老家河南灵宝非法征地。很快,灵宝市刑警队员就跨省追捕,将王帅带回关押。王帅被取保候审一个多月后,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采访。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灵宝官方做出首次回应称王帅诽谤。此举一出,激发了网络舆论的愤怒。最终,灵宝市公安局解除了对王帅的取保候审、撤销案件,派专人赴上海当面向王帅本人道歉,并对相关负责人予以追究。

3、应对网络舆论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的已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8.9%.使用因特网的人数还存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么一个巨大的且与日俱增的网民群体所形成的集体意见是一股强大力量,不容忽视。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便捷自由的特点。网络舆论的萌发、扩展、消散、重聚的速度更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强烈的震撼的公众舆论。从这个角度看,地方政府不得不处理的网络舆论,绝不仅仅限于这一地区,而是面向全国亿万的互联网用户。地方政府如果不建立针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反应的长效机制,容易茫然失措。错过处理的最佳时机。

震惊全国的“杭州飙车案”原来只是一件平凡的肇事案,但因为警方首次通报肇事车速只有“70码”,加上当地媒体一度集体失声,激发了网络舆论热炒。就因为这样而诞生的网络新名词“欺实马”反映出了网民对公权力的公信力的质疑和嘲讽。

四、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时的对策

1、形成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意识

在21世纪以前,政府面对大众都是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所以有时候政府有“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只挑一些好的事情来说,坏的事情就提一个只言片语。在以前大众一般都是官方媒体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就按照政府说的来做,非常相信政府。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进入每家每户,大家开始通过互联网交流,互联网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也可以变成朋友;即便是远隔千里的城市的消息也可以知道。甚至一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立刻全国都开始讨论这个事。由于网络的方便性 又引发出网民对网上爆料的事件,大都充满了质疑和好奇的心理,这驱使他们试图通过各自的渠道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有时一个并不起眼的事件.却可以滚雪球似的扩展为一个空前的公众网络舆论事件。网民对于许多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热切关注,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在乎事件真相的本身,而是反映出他们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一种期待。

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应该正确的理解民众的这种期待,要端正态度,意识到自己必须正视这些被关注的事件,而不是因为恐惧丑事被曝光而去故意隐瞒事件。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要正确看待现在网络舆情的现实影响力,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不能片面的理解网民的爆料成“找茬儿”,应该是要感谢群众对自己的关注和感谢群众的监督。不能选择简单的沉默或是轻易动用行政手段进行强势辩护掩盖,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只能被一些网友视作是责任单位对权力的傲慢和滥用,极有可能催化网络舆论的进一步升级。对于网络批评和网络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心态是欢迎和提倡,以宽广的胸怀听取公众意见,从善如流,具有从容不迫的风度和包容并蓄、敢于迎接挑战,以真诚的面目示人,以真诚的话语暖人,以真诚的行动服人,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2、制定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原则

生活在城市地区、有经济能力使用网络、有足够自由时间在网络中愿意停留并乐于发表意见的青年人是形成网络舆论的中坚力量,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本身。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具有延续性和可扩展性,不能把“特殊的社会团体”的声音与“普遍的民意”分开。虽然网络本身具有局限性,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网络舆论只表达了特殊社会团体的态度从而轻视。虽然网络舆论尚存在弊端,但我们需要看到它有促进制度建设的积极的一面。不仅要重视网络舆论,更要主动参与网络表达民意。专家们更应该以理导人;政府机关要以事实真相的公布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去引导网络舆论,从而形成最有益的健康网络舆论。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事实,即网络舆情链接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了解他们的公众舆论的窗口,必须认真对待。我认为,科学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1) 加强监控,有效预警

很多地方党委和政府不重视网络舆论,没有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只是等到危机爆发后才匆忙、被动地去理解网络舆论,绞尽脑汁去减轻网民的负面情绪,强调网络舆论的遏制之后,忽略事前监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不可能完全杜绝。实践证明,创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是合理解决网络舆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它将帮助当事人部门及时把握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舆论、化解矛盾,避免二次危机,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公开透明,说明事实

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违背信息公开的法则而且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一般都遵循着同样的五段论:危机事件——信息不公开原则——流言或者谣言滋生——社会动乱、骚乱与不安定——公众质疑政府公信力。因此,公众舆情发生后,有关党委和政府应该勇于面对,尽可能快的开诚布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向公众说明实情并且勇于承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3) 快速处置,解决问题

反应太慢是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纠纷,合法合理满足民众利益诉求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事件。

(4) 善于沟通,平等对话

危机事件中的网民情绪很容易被激化,如果忽视了网民负面情绪的影响力,将会导致网民负面情绪的增强,会增加平息危机事件的难度。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多与网民、公众以及媒体进行有效协调和沟通,全面发布客观、真实的信息,达到查清事实、驳斥谣言、消灭民怨的目的。

3、构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一要建立网络舆情采集机制,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一些网上的热点事件和与本地相关的一些事件进行采集。二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对重要的舆情动态要利用工作队伍严密分析,对舆论进行快速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厘清事实及其背后的问题,拟定应对方案,争取最快最好的解决问题,然后及时回应公众质疑。三要建立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地方政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了解被网民讨论的行政机关和部门有没有很好的根据前面的两个机制去解决好问题,地方政府也用这个反馈机制评定其解决的效果。这三个机制具体如下:

(1) 网络舆情采集机制

目前我国舆情表达有表达渠道混乱、表达渠道混乱、表达方式繁杂、舆情收集困难的情况,所以网络舆情采集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科学统筹,合理布局,建立起一个统一有序的表达平台。一方面,继续发挥以前的知名的综合性门户网络和各级政府及部门门户网站的民意表达作用。可开设专门的监督栏目,例如人民网的“人民建言”栏目;可开设专门的举报中心,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可开设专门的交流平台,例如国家预防腐败局的“网友互动 ”。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监督网站,例如“中央纪律监察部举报网站”等网站,作为专门民众表达民意平台。每一个舆情表达平台都应该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一个覆盖广

泛、分类有别、协作有序的网络舆情的表达体系。二要建立起舆情采集员制度。每一个舆情表达平台都要配备专门的舆情采集员。采集员需要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一些有价值的舆情,快速筛选出来分析,并及时地提供出相关信息,为政府的回应和处理提供缓冲和争取时间。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网络监督工作机构,负责将网络舆情统一归档,有效地处理来自不同渠道的监督信息。

(2) 网络舆情处理机制

在网络舆情采集之后,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以保证收集的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处理的及时和准确。一是要加强对部门网站上的监督信息处理。这部分的监督信息应由相关的部门负责处理。二是要加强综合网站上的监督信息处理。这个由舆情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其中,舆情处理机构需要在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合理分流然后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分别发往相关的单位进行处理。对于一些难以分类的信息,则经由专门的信息处理机构研究以后再上报领导进行处理。三是要建立舆情处理联席会议制度。不同的部门对网络舆情中反映的问题相互通报,为查处案件提供公正、客观、全面的网络舆情。同时,对于一些部门内部难以解决的全局性的问题,就交联席会议处理。

(3) 网络舆情反馈机制

网络舆情反馈机制不仅仅决定了网络监督工作机制的实施效果,还直接关系到网络 监督的效果。只有通过网络舆情的有效反馈,政府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对网络监督的态度还有效果,网络监督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形式化继而发挥出真正实效。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在舆情处理过程中与网民进行充分沟通和动态反馈。地方政府必须充分的尊重网络话语权,用诚恳的态度回应网络舆论,在第一时间对网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的调查情况公开答复。对于那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向群众讲明原因。另一方面是在舆情处理结束以后,必须及时地公开结果,进行常态反馈。而且,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网络舆情处理的时限,要颁布具体处理结果公布程序和要求。政府要坚决地防止只受理却不处理或只处理却不公布的现象,努力营造出“应对网络监督积极有效的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应对网络监督软弱乏力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处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