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8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8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88d27aa26925c52cc5bf3b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选摘(八) ●查礼

查礼(1716—1783),字恂叔,号榕巢,宛平(今河北宛平)人,官至湖南巡抚,善画山水,尤善墨梅,著《画梅题记》。 一、作画须有书卷气

凡作画须有书卷气方佳。文人作画,虽非专家,而一种高雅超逸之韵流露于纸上者,书之气味也。至画梅,当涂本、行干、出枝、勾花,随笔点染,自有生趣。不到处乃是佳处。如刻意求工,则笔墨转滞矣。少陵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谓属文也。然移之作书画,亦未有不佳者。(《画梅题记》) 二、画梅当信笔所之,兴到笔到

古人画山水有粉本,前辈多宝蓄之,至画梅则无定格。信笔所之,兴到则笔到,笔到则神到,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正亦可,欹亦可;卧亦可,倒亦可;交亦可,离亦可;简亦可,繁亦可。或古根出土,或峭枝扫空,或倚山临水,淡月荒烟,千态万状,任笔行之,无不得宜,何用粉本为?(《画梅题记》) 三、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

画梅要不象,象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传其神意,斯得之矣。(《画梅题记》) 四、意到笔不到方称逸品

画家写意必须有意到笔不到处,方称逸品。画梅者若枝枝相接,朵朵相连,墨迹沾纸,笔笔送到,则刻实板滞,无足取矣。前人(原书第362页)所谓宣和、绍兴、明昌之睿赏,弗及宝晋、鸥波、清闷之品题,亦此意也。(《画梅题记》) (原书第363页) ●查士标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后寓扬州。明末生员,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 龚贤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

昔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笔学求天地所无。野遗此册,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乃开辟大文章也。(《听□楼书画记》卷五) (原书第267页) ●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3),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今浙江诸暨)人。明末著名画家,其画夸张、怪诞,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自题抚周长史画

吾摹周长史画至再至三,犹不欲已。人日:“此画已过周而犹谦谦何也?”吾日:“此所以不及者也。吾画易见好,则能事未尽也。长史本至能,而若无能,此难能也。”吾试以为文言之。今夫为文者,非持论即摭事耳。以议属文,以文属事,虽备经营,亦安容有作者之意存其中邪?自作家者出,而作法秩然。每一文至,必含毫吮墨,一若有作者之意,先行于前,舍夫论与事,而就我之法而文亡矣。故夫画,气运兼力,飒飒容容,周秦之文也。捉勒随境堑错,汉魏文也。驱遣于法度之中,前燕后口,陵轹矜轶,搏裂顿研,作气满前,八家也。故画者有入神家,有名家,有作家,有匠家,吾惟不离乎作家,以负此谦也。(《玉几山房画外录》)

二、潜心师古而能大成

今人不师古人,恃数句举业短丁,或细小浮名,便挥笔作画,笔墨不暇责也。形似亦不可比拟哀哉!欲微名供人指点,又讥评彼老成人,此老莲所最不满于名流者也。然今人作家,

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法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眉公有云:“宋人不能单刀直入,不如元画之疏。”非定论也。如大年、北苑、巨然、晋卿、龙眠、襄阳诸君子,亦谓之密耶?此元人黄、王、倪、吴、高、赵之祖。古人祖述之法,无不严谨。即如倪老数笔,都有部署法律。(原书第256页)小大李将军、营邱、白驹诸公,虽千门万户,千山万水,都有韵致。人自不死心观之,学之耳,孰谓宋不如元哉!若宋之可恨,马远、夏珪真画家之退群也。老莲愿名流学古人,博览宋画仅至于元,愿作家法宋人乞带唐人,果深心此道,得其正脉,将诸大家辨其此笔出某人,此意出某人,高曾不观,贯串如到,然后落笔,便能横行天下也。老莲五十四岁矣,吾乡并无一人,中兴画学,拭目俟之。(《玉几山房画外录》) 参考篇目:

路明《陈老莲的人物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黄远林《陈洪绶和他的》,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11期。 崔锦《三百年无此笔墨的人物画大师:陈洪绶和他的(蕉林酌酒图)》,载《迎春花》1983年第1期。

裘河《关于陈洪绶的(水浒叶子>》,载《新美术》1985年第4期。 黄涌泉《陈洪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原书第257页)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屡诏征用,皆以疾辞。工诗善文,亦善书画,其绘画见解反映在他的《妮古录》一书中。 一、云林画古淡天然,可称逸品①

倪迂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惟张志和、卢鸿可无愧色。宋人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余皆从陶铸而来。元之能者虽多,然率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未洗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个而已。(《妮古录》) 二、力巧神胆学识尽于笔墨

世人爱书画而不求用笔用墨之妙。有笔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笔不妙者,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力乎?巧乎?神乎?胆乎?学乎?识乎?尽在此矣。总之不出蕴藉中沉着痛快。 (《妮古录》)

三、书画相通如禅家之合相

画者六书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钟鼎、隶篆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妮古录》) ①此条亦见于董其昌《画旨》。 (原书第222页) 四、山水画分宗

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皆李派。王之传为荆浩、关仝、李成、李公麟、范宽、董源、巨然,以及于燕肃、赵令穰,元四大家皆王派。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此又慧能之禅,非神秀所及也。至郑虔、卢鸿一、张志和、郭忠恕、大小米、马和之、高克恭、倪瓒辈,又如方外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引自《清河书画舫》) 五、文人之画在于笔墨

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李营丘惜墨如金,正为下笔时要有昧耳。元四大家皆然。(《盛京故宫书画录》)

黄太史有言日:士大夫下笔使有数万卷书气象,便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妮古录》) (原书第223页) ●陈祚明

陈祚明,清初人,字引倩,浙江仁和人,生世不详。 一、石谷仿古有自得之趣

邵子与自吴门来燕中,出王石谷仿古画十二册页见示。结构命笔,皆以心入古人之意而默会。其自得之趣,故沛然出之如古人。身为后人,摹古人于一笔二笔间,争似不似也。至其天机流行,匠心独运,别有神气在皴擦楮墨之外,予亦不能言之也。(见《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跋王石谷画》) 二、画可以耳视,以目听

画写色与写形者已殊。色非朱碧之谓,水墨中亦具有色。又进而写声。声不在笔墨中,亦不在笔墨外。画家者与阅者恍惝相遇,各不自知。觉性在人,可以耳视,以目听,于此喻矣。此临王蒙松风飞瀑。不识有溪山林木,惟闻萧飒之声。其中云气蓊然,隔断山岚泉脉,非人意想所及。是为万山松泉之响,与一丘一壑盘桓抚树者不同矣。(《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跋王石谷画》) (原书第287页) ●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丹徒(今江苏丹徒)人,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著有《书筏》、《画筌》。后者有王翚恽格之品评。 一、浑与清

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画家最重章法,“清”、“浑”二语,通体段落始两得之①)。形势崇卑,权衡小大;景色远近,剂量浅深。(《画筌》,以下所引同) 二、人工与天成

巧在善留,全形具而妨于凑合;圆因用闪,正势列而失其机神。眼中景现要用急追,笔底意穷须从别引(二语解画禅元要也。其解者旦暮遇之)。偶尔天成,加以人工而或损;此中佳致,移之彼处而多违。 三、目中有山,意中有水

理路之清,由低近而高远;景色之备,从澹简而绸缪。挈小以成巨,必欲其静;完少以布多,眼欲其明。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目中有山四句,即所谓胸有成竹也。今人作画胸中了无主见,信笔填砌,纵令成图,神气索然,参此方悟画法) ①括号内为王犀、恽格之品评。以下同。 (原书第275页)

四、有题后画与有画无题

前人有题后画,当未画而意先;今人有画无题,即强题而意索。

五、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

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实。董巨峰峦,多属金陵一带;倪黄树石,得之吴越诸方。米家墨法,出润州城南;郭氏图形,在太行山右。摩诘之辋川,关荆之桃源,华原冒雪,营邱寒林。江寺图于晞古,鹊华貌于吴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 六、不拘法者变门庭

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庭。叔达变为子久,海岳化为房山。黄鹤师右丞而自具苍深,梅花祖巨然而独称浑厚。方壶之逸致,松雪之精妍,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会境通神,合于天造。 七、资分格力兼之者难

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前辈脱作家习,得意忘象;时流托士夫气,藏拙欺人。是以临写工多,本资难化;笔墨悟后,格制难成。(资分格力兼之者难,百年以来不一二觏,故有童而习之,老无所得。或恃其聪明终亏学力,此成家立名之所以不易也)

八、大家·逸品·名迹

称逸品。寓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 九、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

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状成平褊,虽多丘壑不为工;看人深重,即少林峦而可玩。真境现时,岂关多笔;眼光收处,不在全图。合景色于草昧之中,味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密致之中自兼旷远,率易之内转见便娟。(此篇中阐发气韵最微妙处也,其议论精微语无虚下,学者字字作禅句参之,默契其旨) 十、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凡理路不明,随笔填凑,满幅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一层,尤当寻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十一、见丘壑而忘其为图画则神

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画法忌板,以其气韵不生。使气韵不生,虽飞扬何益?画家嫌稚,以其形模非似,使形模非似,即老到奚庸?粗简或称健笔,易入画苑之魔;疏拙似非画家,适有高人之趣。披图画而寻其为丘壑则钝,见丘壑而忘共为图画则神。(丘壑忘为图画,是得天地之灵气也,所谓艺游而至者则神传矣) (原书第277页)

十二、笔墨·皴染·自然

盖山容凭皴淡以想象,无泥皴淡而著其伪;树态假点抹以形容,勿拘点抹而忽其真。钩之行止即峰峦之起跌,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纹痕。顿挫乃钩劈之流行,浅深为渲染之变化。虚白为阳,实染为阴。山坳染重,端因阴影相遮;山面皴空,多是阳光远映。山以分按脊生,石用重钩面出。山脚伏而皴侧,坡脊起而皴圆。麻皮虚脚而山空,兼让长林之得致;钉头露额而石豁,又资丛树以托根。墨带燥而苍,皴兼于擦;笔濡水而润,渲间以烘。衬复而内晕,钩简而外工。钩灵动似乎皴,皴细碎同于擦。劈而不皴,知烘染之有法;皴而不染,知钩劈之意全。著笔为皴,留空痕以成廓;运墨为染,间翁迹以省钩。点之圆活,与皴无殊;皴之沉酣,视染匪异。钩之漫处可以资染,染之著处即以代皴。复染于钩内而石面棱棱,增染于廓外而石脊隐隐。皴未足重染以发其华,皴已足轻染以生其韵。解索动而麻皮静,烂草质而牛毛文。钉头莽于木柿,长短同施;豆瓣泼于芝麻,小大易置。卷云雨点各态,乱柴荷叶分姿。劈斧近于作家,文人出之而峭;鬼脸易生习气,名手为之而道。大劈内带凿痕,小劈中含锈迹。石凌面而隐叠千层,山没骨而融成一片。灰堆乃矾头之变境,叠堞即斧劈之后尘(从古画家各立门户,皆由皴法不同。自唐五代南北宋以至元明,其笔法有如方柄圆凿之难入者,然其中自有一贯通之理,故能精于一家法而得其变化,离合处则诸家画法一以贯之,更无凝滞。今人之蔽只在不能专攻一家,故诸家皆无入处也。观此论皴法精详,开墨妙之元秘,补前人之缺略,真六法之微言也。画中惟皴法最难,所宜亟讲。各家画法未易兼综,然须画北宋,勿使一笔入南宋法,画南宋勿使一笔人元人法,画元人亦勿使入南宋诸家法。诸家各有门庭,勿相混淆,惟通其理而化其偏,读此可以豁然开悟)。钩多圭角而俗态生,皴若团栾而清韵少。皴之俯仰,披似风芦而垂(原书第278页)如露草;皴之缜密,明同屋漏而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