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瞄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基于预瞄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91664f227916888486d79b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1.3滑模趋近律的设计

滑模趋近律是滑模控制器设计中的另一个核心部分,趋近律就是控制切换函数取值向0趋近的速率。趋近律与滑模控制器性能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若趋近律的取值过小,则容易导致切换函数的取值收敛到0的速度降低,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变长;若趋近律取值过大,则容易增加滑模控制的抖振。理想的滑模趋近律是这样的:当S的值很大时,滑模趋近律应该取一个比较大的值,以保证较快的收敛速度;当S的值很小时,滑模趋近律应取一个比较小的值,使切换函数的取值以一种比较平滑的状态收敛于0,尽可能地减小系统出现的抖振。可见理想的滑模趋近律是随着切换函数取值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常见的趋近律[53]有如下三种:

(1)等速趋近律

S???sgn(S) (3-5)

式中 ?——趋近律参数,且??0。

使用这种趋近律时收敛速度是固定的,设定趋近律参数时要注意兼顾收敛速度和系统抖振。

(2)指数趋近律

S???sgn(S)?kS (3-6)

式中 k——趋近律参数,且k?0。

这种趋近律是由等速趋近律发展而来的,它能够克服等速趋近律收敛速度为定值的缺点,当S取值减小时S也会相应地减小,有效地抑制了抖振,具有很好的响应特性。

(3)幂次趋近律

S???Ssgn(S) (3-7)

式中 n——趋近律参数,且0?n?1。

这种趋近律是连续的,能够随系统状态的变化实现自我调整,现在已与其它类型的趋近律结合,发展出了一些改进的趋近律,如神经网络终端滑模趋近律[54]。

n3.1.4抖振的消除

滑模控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抖振现象,其出现的原因如下:

当切换函数的值从一个接近于0的值变为0时,理想的趋近律变化情况是瞬间从一个不为0的数变为0,同时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也在瞬间发生变化,这时切换函数将一直等于0,误差也将一直保持为0。但是由于控制系统时间上的滞后、系

- 21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统固有惯性等因素的影响,输出量不会瞬间发生变化,使切换函数的值保持0,它会沿着原来的趋势继续变化,这样切换函数的值就变为与原来符号相反的数,这个数反馈回控制系统后,控制系统又做出响应来调整这个反馈值,当切换函数的值被再次调整到0时,切换函数取值变换符号的情况又会再次发生。这种切换函数的值在接近于0的正负值之间不断交替变化的现象就叫做抖振,切换函数取值的变化情况如图3-2所示。

S?e?S?0

图3-2 抖振现象

抖振是由于滑模控制的不连续性[55]导致的,只能通过改进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来减弱,不能完全消除抖振。目前主要是通过设计合理的趋近律来减小抖振,式(3-6)和式(3-7)所表示的趋近律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减了系统抖振。下面简单介绍两种以削减抖振为目的来设计的趋近律。

(1)饱和函数法 这种方法就是设置一个边界层,在切换函数的值到达边界层以内后,符号函数就被饱和函数所替代,使得趋近律发生变化,饱和函数的表达式如式(3-8)所示。

?1?sat(S)??1/???1?S??S?? (3-8) S???式中 ?——边界层宽度,且??0。

?的取值不能太大,如果取值太大,则容易导致边界层太宽,影响趋近速度。但?的取值也不宜过小,取值过小容易导致切换函数的值很小时还有很大的趋近律,不能起到削减抖振的目的。

(2)双幂次指数趋近律 这种趋近律是由单幂次指数趋近律[56]发展而来的,其表达式如式(3-9)所示。

S???1S?1sgn(S)??2S?2sgn(S)?kS (3-9)

式中 ?1、?2——趋近律参数,且0??1?1、?2?1。

双幂次指数趋近律在有效削减抖振的同时,还可以加快收敛的速度,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 2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2路径跟踪纵横向耦合控制器的设计

质心侧偏角是评价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在已有的路径跟踪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本文中把车辆的质心侧偏角作为一个控制目标,在控制跟踪误差的同时兼顾对车辆行驶姿态的调整。

3.2.1耦合控制器的设计

首先设计横向预瞄误差和质心侧偏角表示的两个滑模面,如式(3-10)所示。

tS1?ys??11ys??12?ysdt0S2????2??dt0t (3-10)

式中 ?11、?12、?2——滑模面系数,且?11?0、?12?0、?2?0。

考虑到削减系统抖振的目的,现设计滑模趋近律为

S1???1S1S2???2S2 (3-11)

式中 ?1、?2——趋近律系数,且?1?0、?2?0。

对式(3-10)求导,并联系式(3-11)可得

ys??11ys??12ys???1S1???2????2S2把式(2-36)代入式(3-12)中,整理得

(3-12)

vy?vx(???d)?vx(???d)?Ls(???d)??11ys??12ys???1S1 (3-13)

把式(2-19)代入式(3-13)中,整理得

?1lfLs??1lrLs????Fyf????Fyr?vx?r?vx?r?vx?r (3-14) mImI?z??z??Ls?d??11ys??12ys???1S1假定

a1?1lfLs?mIz1lLa2??rsmIz (3-15)

把式(3-15)代入式(3-14)中,可得

a1Fyf?a2Fyr?vx?r?vx?r?vx?r?Ls?d??11ys??12ys???1S1 (3-16)

假定

- 2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u1?a1Fyf?a2Fyr (3-17)

把式(3-17)代入式(3-16)中,整理得

u1?vx?r?Ls?d?vx?r?vx?r??11ys??12ys??1S1 (3-18)

对式(2-20)求导可得

??vy?vyvx2 (3-19)

vxvx把式(3-19)代入式(3-12)中,可得

vyvyvxv?2????2S2 xv2??x把式(2-19)代入式(3-20)中,可得

?Fyf?Fyr??mvx?rmv?vyvx????2S2 xv2??2x假定

u2?Fyf?Fyr 把式(3-22)代入式(3-21)中,整理得

u?vv?2?m??vx?yxr?v??2?vx??2S2vx?? x解式(3-17)和式(3-22)组成的方程组,得前后轮期望侧向力为

Fu1?a2u2yfd?a1?a2 Fu1?a1u 2yrd?a2?a1式中 Fyfd、Fyrd——前轮和后轮的期望侧向力(N)。

根据轮胎的侧向力公式,可以反求得到期望的前后轮侧偏角为

?1fd?F?y??,Fyfd,Fzf??rd?F?1y??,F yrd,Fzr? 式中 ?fd、?rd——前轮和后轮的期望侧偏角(rad)。

把式(3-25)带入到式(2-23)中,得期望的前后轮转角为

????lf?rfdv??fdx ?rd???lr?rv??rdx- 24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