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dc932e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54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这是一个________结构的段落。( )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2)请你用“________”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3)本段描写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

A. 语意未尽 B. 引文的省略 C. 说话时断断续续 D. 列举的省略

(5)请你用“_______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答案】 (1)A

(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悠闲溜达的 (4)D

(5)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解析】【分析】(1)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分析可知,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插说。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A(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3)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悠闲溜达的。(4)D(5)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应 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 适宜)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选出文段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不________(适应 适宜) (适应 适宜)________了

(2)文段中划线点的“它”和“它们”分别指什么呢?请你选一选。(填序号)“它”指________,“它们”指________。

A.昙花 B.那些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的花

(3)文中画“ ”的句子以昙花为例,其作用是( ) A. 说明昙花的美丽与可爱。 B. 说明昙花开花的时间。

C. 说明昙花开花的时间的确受温度、湿度、光照的限制。

(4)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问不同?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照 D. 土壤 E. 昆虫的活动时间

(5)借助关键句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答案】 (1)适宜;适应 (2)A;B (3)C (4)D

(5)植物开花的时问,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适宜:形容词,表达的意思是“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适应:动词 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开头的第二句话。

故答案为:(1)适宜、适应 (2)A B(3)C(4)D(5)植物开花的时

问,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默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两只山鹰饥肠辘辘。它们在空中久久地盘旋着,想找到一只兔子或一只山鸡。但是,它们什么也没有找到,连一只老鼠的影子都没有。一只山鹰忍耐不住了,落到山岩上,缩着脖子打瞌睡。

另一只山鹰则继续盘旋着,一圈又一圈,终于,它发现了隐藏在草丛中的一只肥肥的兔子。当它叼着战利品落到伙伴身边时,伙伴羡慕地说:“你的运气真好!”

捉到兔子的山鹰若有所思地说:“也许是吧,不过我发现,运气只会青睐坚持不懈的人。”

(1)先猜猜下列生字的读音,再查字典验证。 ①“瞌”字的读音是________。 ②“睐”字的读音是________。

(2)先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再查字典或词典验证。 ①饥肠辘辘:________。 ②青睐:________。

(3)请根据短文的内容选一选。(填序号) ①“战利品”是指( )。 A.老鼠 B.兔子

②另一只山鹰能够捉到兔子靠的是( )。 A.运气 B.坚持不懈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边界战争”

一班的小瑶和二班的小军,因为清洁区里的一个小纸团争吵了起来。 “什么?在我们这边?”小瑶把眼一瞪,右脚一跺,右手一指小纸团:“你可要看清楚。”说着,跑进教室拿出粉笔,在走廊里画了一道“边界线”,这样纸团就到二班去了。

“不行!边界线不是这样画的。”小军边跑边嚷也拿出粉笔,在地上画了一道“边界线”。当然,小纸团又被分到一班这边了。

“不对!”“不对——”

正在这时,值周组的同学来了,看了看画得乱七八槽的地面和纸团,没说什么,只在本子上的一班、二班的卫生栏中都扣了分。

“战火”熄灭了,小瑶、小军望着地上的纸团和一道道的“边界线”,呆呆地站着。

(1)找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瑶动作的词。

(2)“战争”本来是指武装斗争,这里指________和________。因为一个纸

团发生的矛盾。

(3)“战火”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4)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来叙述事情的。 (5)你认为小瑶和小军的做法对吗?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做呢?

5.【答案】 (1)蒙蒙;甜润 ;逗人喜爱 ;银色

(2)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 ;淡绿色 ;颜色变黄了

(3)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4)五月 ;中秋时节

(5)家乡的银梨

(6)赞不绝口:老师对我的作文赞不绝口。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横线上应填上形容词(或限制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即可找到关键词语。

(5)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6)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

故答案为:(1)蒙蒙;甜润;逗人喜爱;银色

(2)①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②淡绿色;颜色变黄了

(3)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4) 五月、 中秋时节 (5)家乡的银梨

(6)赞不绝口:老师对我的作文赞不绝口。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