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ec17a2bed5b9f3f80f1c9d

的扭性配套节理也较发育。在糜棱岩化、片理化岩石中,矿物多见被压扁拉长、重结晶现象,显示以塑性变形为主。由于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一般都有较弱的压碎现象。该断裂多处被北西向断裂错开。自侏罗纪以来,断裂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构造活动期。

清风岭—烂寨顶断裂走向北东40°~60°,倾向北西,倾角40°~60°。断裂长约8m,宽2~50m,连续性较好。断裂面舒缓波状,地貌上为正地形突出。以强烈挤压片理化带为主,并见有硅化碎裂构造角砾岩及破碎岩。片理十分发育,并发生扭曲及小揉皱现象,其轴向与主压面有一定交角,示断裂反时针向滑移。沿断裂面有花岗斑岩侵入,且遭破碎成碎裂花岗斑岩,具多期活动特点,总体上为片理化产生→岩脉侵位→挤压再破碎3个阶段。断裂力学性质压扭,南西端与横岗断裂复合。

炮台山—横岗头断裂走向北东60°~70°,倾向北西,倾角55°~75°。断裂长约16km,宽l~2m。主要为构造角砾岩、构造片岩,角砾成分为脉石英、石英砂岩、构造片岩,呈透镜状,大小不等。构造片岩片理极为发育,云母矿物围绕石英团块分布,片理常见有绕曲现象,岩石较为破碎。具多期活动特点,断裂力学性质压扭。

3)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F1325、F1326):该断裂组属深圳断裂束的南东支,由呈左行斜列的田螺坑断裂及石井岭—黄竹坑断裂组成。该断裂组的北东段自樟树埔南缘往南西经坪山石井岭至三洲田水库附近尖灭;南西段自屯洋和盐田坳岩体西缘,经梧桐山北坡的莲塘,并进入香港的老鼠岭、米埔及屯门谷地东缘。断裂在市内长约30km,走向北东段为北东50°~60°,南西段具明显的舒缓波状特征。在航空红外及雷达影像图上,具黑色粗线条特征,坪山盆地边缘为直线状灰黑色界面;断裂南东侧有粗菱格显纹,山脊陡阴影明显;北西侧为黑灰色,单调平滑,对比度差。该断裂组与企岭吓—九尾岭和横岗—罗湖断裂组具有相似的活动特征。据航磁资料,该断裂组处于市内的磁性转换带,断裂组南东侧为平缓的正磁场区,磁场强度为100~130nT,呈面状分布,定向性不明显;其北西侧至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所在位置,为强烈跳跃上升正负相伴的条带状磁异常带,磁场强度为2000~3000nT;在多祝—淡水一带,航磁延拓资料该异常带往深部可延深达15~30km,据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其延深达13~17km,达到了康拉德面。

田螺坑断裂位于西坑以南,田螺坑、莲塘西一线,往南被第四系掩盖,可能延入香港地区。与横岗断裂平行展布,呈北东5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北西,倾角45°~55°。为北西向永庋断裂所切并发生反时针向滑移,在永庋断裂的南西侧,断裂南东侧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中,发育有多条宽十余米至数十米不等的千枚岩或超糜棱岩带、糜棱岩带及片理化带,宽达数百米;断裂北西侧,下石炭统砂页岩内的二云母微片岩带中,有范围较窄的

滑劈理带叠加;永庋断裂的北东侧,在中侏罗世花岗岩中形成约10m宽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破碎岩带和破劈理带。在田螺坑附近可见下石炭统石英云母片岩逆冲于上侏罗统糜棱岩化凝灰岩之上,垂直断距大于300m。断裂南西段表现为下石炭统测水组与上侏罗统梧桐山群火山岩系呈断裂接触,构造岩以糜棱岩化凝灰岩、片理化凝灰岩、片理化砂岩和碎裂岩为主。断裂面比较平直,倾向北西320°,倾角55°。两侧岩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片理化现象。强烈之处为绢云母千糜岩,并且有以断裂为中心,应力作用向两侧逐渐变弱趋势。断裂北东段表现为下石炭统测水组上泥盆统双头群为断裂接触,沿断裂带走向,岩性极为破碎,构造岩主要有硅化碎裂岩、片理化砂岩和十字石云母石英片岩等。在沙坑断裂切割晚侏罗世花岗岩见100m宽的碎裂岩。横岗头断裂控制了早白垩世的狮子石单元岩体产状,使其长轴方向与断裂基本平行。以后的断裂活动,破坏了该岩体的南部边界,在烂寨顶南东见宽约10m的硅化压碎岩。断裂两侧地貌反差较大,南东侧为中低山地貌景观,而北西侧较为开阔的丘陵地带。断裂大部分发育在由陡变缓的山鞍及缓坡地段。该断裂在晚侏罗世以前就可能存在一个断裂界面,从而控制了梧桐山火山喷发。自晚侏罗世以来,又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活动历史,其中有3期活动较为显著。早期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末,为断裂活动的强盛时期,以塑性变形为主,其产生的构造形迹为糜棱岩带、片理化带。在剖面上为高角度逆冲,平面上为反时针向扭动,力学性质为压扭性;中期活动大致在早白垩世晚期,活动的强度有所减弱,以脆性变形为主,在横岗所发育的角砾状碎裂岩带及早白垩世的狮子石岩体,为该时期形成的产物。此外,沿断裂见有大量的岩脉、石英脉入侵。力学性质为张性。晚期活动在早白垩世后,表现为断裂旁侧岩体、岩脉再遭受破坏,形成硅化碎裂岩、构造片岩或糜棱岩,力学性质为压扭性,自第三纪以来,发生在该断裂上盘的小地震活动,沿断裂走向发育的陡崖、深切的地貌反差;区外淡水一带,控制了第三纪断陷盆地,均反映该断裂在鞔近时期仍在活动。

石井岭—黄竹坑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北西,倾角35°,呈舒缓波状延伸,长约5km,宽10m。北东段产于上泥盆统砂页岩中,南西段在盐田坳及屯洋岩体中。由硅化带、花岗糜棱岩化带及密集陡直的断层破碎带组成。断裂面上见有斜冲擦痕,断裂中有石英脉及花岗斑岩脉贯入,并见有棱角清晰的断层角砾岩和压扁磨圆的构造透镜体,矿物定向排列,石英被挤压成眼球状、透镜状和长条状。力学性质压扭,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切割东西向断裂。

(3)盐田坳断裂束

盐田坳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南东侧,包括盐田坳断裂、黄竹坑—豆腐头断裂及葵涌

3个断裂组,总体走向北东40°~50°,倾向南东,倾角45°~70°。该断裂束白沙头角经盐田至赤澳一带,断续延伸近20km,宽2~3km,往南西与香港境内沙头角—大屿山断裂相连;往北东至坪山附近逐渐分散。

1)三洲田水库断裂组(F1331、F1332、F1333):该断裂组包括545.7高地北断裂、三洲田水库断裂、径子断裂等。

545.7高地北断裂走向北东70°,倾向南东,倾角60°。长约2.5km,宽4~20m不等。主要表现为强烈硅化、片理化岩带,具定向构造和碎裂结构。断裂构造具明显的分带现象,中心为强烈硅化碎裂岩,两侧为片理化凝灰岩,节理发育,有石英脉贯入。力学性质压扭,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三洲田水库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倾角30°。穿行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中,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延伸,长约6km,宽8m不等。断裂构造岩主要为糜棱岩,糜棱构造和条带构造清楚,矿物被压扁拉长定向排列,偶见有石英呈透镜状产出,大小为5mm×15mm。力学性质压扭,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切割东西向断裂,又被北西向断裂切割。

径子断裂走向北东45°,倾向南东,倾角35°~40°。穿行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及上泥盆统地质体中,空间展布为舒缓波状,长约5.5km,宽10m左右,地貌上沿山沟发育。表现为硅化带、碎裂密集劈理化带等,断裂内还有石英脉及细粒花岗岩脉注入,其走向与断裂一致,发育的节理主要有南东160°,倾角80°;南西240°,倾角50°。该断裂在卫星图片上线形构造清楚。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切割东西向断裂。

2)盐田坳断裂组(F1334、F1335、F1336):该断裂组包括新围断裂、盐田断裂、三河断裂等。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新围断裂走向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45°~70°。断裂长约5km,宽3m。构造岩为蚀变压碎花岗岩,局部见糜棱岩。长石、石英呈透镜状分布。空间展布为舒缓波状,切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体及东西向断裂、上泥盆统,呈反时针位移。力学性质属压扭性。

盐田断裂发育在沙头角、盐田、上坪一线,穿行于上侏罗统火山岩、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呈北东5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市内12km,宽3~20m,连续性较好,倾向南东为主,倾角40°~70°。断裂南西端延伸至香港地区,可能与沙头角—大屿山断裂衔接。断裂面擦痕阶步发育,构造岩有压碎硅化岩、碎裂岩和糜棱岩等,局部还见宽达20cm的片理化

花岗岩带。在盐田西侧约2km处见有多种构造岩相间排列出现,糜棱岩化带与硅化压碎带在走向上有5°~10°的交角,显示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构造产物。此外节理、裂隙、石英脉、中性岩脉发育,这些岩脉又遭挤压破碎、硅化,沿断裂旁侧见同方向的次级伴生构造。断裂被北西向断裂切割。断裂主要成生于晚侏罗世末,白垩纪以来仍有活动。力学性质以压扭为主。

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其中有两期活动迹象较为显著,在恩上西侧1km处,露头较好,见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发生强烈硅化碎裂,碎裂面垂直擦痕发育,剖面上表现为压性正断层(两期活动引起的)。此外,在盐田北东1.5km处见宽20m的片理化带亦是该时期形成的产物。晚期活动形成的构造岩以硅化压碎岩为主,断裂面上见水平擦痕切割早期垂直擦痕,其规模大发育好,显示断裂在平面上呈反时针向滑移,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根据擦痕作赤平极射投影结果与实际观察一致,第一次运动是在最大主应力(σ1)倾向140°,倾角60°的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第二次运动则最大主应力(σ1')倾向206°,倾角36°的应力场作用结果。

综上所述,盐田断裂主要成生于晚侏罗世末,白垩纪以来仍有活动,但活动的强度有所减弱。其力学性质以压扭为主。

3)葵涌断裂组(F1337、F1338、F1339):该断裂组走向北东50°~60°,倾向南东,倾角50°~60°。穿行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由3条同方向平行排列的断裂组成,具一定的等距性,延伸长约7.5km,各断裂宽2~5m。断裂中段被海水淹没,南西端插入大海。构造岩为花岗糜棱岩和压碎硅化岩等。断裂面发育有擦痕阶步及透镜体,裂隙发育,断裂内岩石矿物具重结晶定向排列,见绿泥石化等。力学性质压扭(反扭)。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4.径心背断裂束

径心背断裂束位于大鹏半岛西北部,两端均伸入海,长约8km,宽约16km,由钓神山断裂组、鹰管岭断裂组、七娘山断裂组组成。

(1)钓神山断裂组

钓神山断裂组位于盐田坳断裂束之南东的坝光至迭福一带,两端均伸入海,长约8km,宽小于1km,由钓神山断裂、径心背南断裂、花树尾断裂组成,往北东与大埔—海丰断裂带中的赤石—赤沙断裂隔海相对应,可能是赤石—赤沙断裂束的南西延伸部分;往南西可能通过大鹏湾赤门海峡与香港赤门断裂相连。构造岩以硅化破碎带、硅化岩带为主,局部见糜棱岩及构造透镜体。节理、劈理亦相当发育,部分节理还有石英脉充填。在地貌上表现为正凸起的陡崖和阶梯状断崖、断层三角面等,同时被后期北西向断裂所切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