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通史版 综合训练三(第九—十三讲) 专题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20届二轮通史版 综合训练三(第九—十三讲) 专题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cf6b0c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f

综合训练三(第九—十三讲)

限时:3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二模)某书中写道:“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主席向国民政府反映说,惯吃牛肉的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该书中的这一历史叙述 ( )

A.否定了美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B.为日军的战略进攻极力辩护 C.全面评价了美军驻华产生的影响 D.丰富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视角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40年代,美国支援中国抗战,因为生活习惯问题,美军吃光了云南的耕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一叙述丰富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视角,故选D项。材料没有否定美军在抗战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为日本辩护,排除B项;材料只是从一个角度评价了美军的行为,不是全面评价,排除C项。

2.(2019陕西西安八校联考)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内占主导地位 B.与中共“一大”纲领精神一致,得到普遍认同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

答案 C 陈独秀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当争取革命领导权,这一认识导致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中放弃革命领导权,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故答案为C项。这一认识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革命领导权,排除A项;B项中“普遍认同”的说法

总分:85分

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一认识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关,排除D项。

3.(2019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这说明( )

A.西方记者秉持中国利益至上全程报道 B.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起西方重视 C.国际时局变化影响西方媒体关注程度 D.国民政府进行的抗日动员受到西方肯定

答案 C 由材料“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中国抗日战争受到更多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体现了国际时局变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

4.(2019宁大附中一模)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和苏联撤走援华物资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一五”计划的实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答案 B 材料“1954年入秋以来……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生产情绪不高”反映了三大改造过程中对农业存在过急过粗问题,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故B正确。

5.(2019广东广州测试一)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 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答案 D 通过材料论述可知,毛泽东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说明毛泽东旨在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不是革命道路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问题,不是其迫切性问题,排除C项。

6.(2019陕西西安八校联考)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当时思想界这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方文化无益于解决中国问题 B.民族危机促进了文化自觉自信 C.中国文化成为抗战的精神寄托 D.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 B 据材料中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联系所学可知,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对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成为共识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抵抗日本侵略。故答案为B项。

7.(2019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联考一)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改变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 A.促成德法矛盾缓和 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B.经济上援助德国 D.与苏联关系破裂

答案 B 为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美国转变对德国的态度,提出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援助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故B项正确。

8.(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一)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兴起。这些新变化推动 ( )

A.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C.美苏关系走向妥协 D.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答案 C 根据材料“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兴起”可知,美、苏对世界的控制力下降,有助于彼此作出妥协,故C项正确。 9.(2019广东深圳二模)二战后有西方学者认为,发达的工业社会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享受,工人和老板可以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漫游同样的风景胜地,技术的进步控制了人们的身心,人们不再具有否定、批判和超越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此观点重在强调( ) A.物质享受降低人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 C.国家应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技术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异化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学者认为工业社会容易让人满足当前,技术进步容易控制人的身心,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此观点旨在强调技术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异化,故选D项。降低工作积极性只是人的异化的一部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劳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问题,排除C项。 10.(2019山西太原模拟)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 C 材料表明,法德共同编撰的历史教科书是在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带着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的目的给出多种答案,说明批判思维有利于历史共识的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价值判断和批判思维必须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A、D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历史的认同,不是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B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