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079311cf84b9d528ea7a7c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课标与考纲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山东考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 二、【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外患) (2)国内: 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内忧)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3.评价 (1)意义: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端:①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农民利益。

②根本问题在于它严重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③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个适应:适应战时需要。 两个非常:非常时期,内忧外患;非常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项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制度。 重难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评价

1.必要性

史料一 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是苏维埃共和国主要的和唯一的严重的敌人。如果没有协约国(英、法、美)帮助,他们早就完蛋了。由于协约国帮助,他们才成为一种力量。

导读:史料表明国内反动势力是在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下发动叛乱的,叛军的猖狂进攻使苏维埃政权受到严重威胁,说明集中一切力量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性。

史料二 务必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导读:史料说明在苏维埃政府面临严重战争威胁情况下,其以“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来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红军,抗击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也反映出当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2.评价

(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2)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史料印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 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4.意义

(1)理论上:找到了过渡到 的途径。

(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得到巩固。 (总结)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

一个标志: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两个原因:战争破坏;国内危机。

重难点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作用

1.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

史料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导读:史料表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新政策“新”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3.作用

史料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导读:史料主要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产生的积极效果: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重点透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的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过度;

(2)通过比较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度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A从根本上讲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从而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重难点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原 因 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整顿财政金融 复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复兴工业。开展“蓝鹰运主要内容 动”。调节农业生产 救济: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作用及影响 到了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告

新经济政策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粮税: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私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特 点

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思考: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罗斯福新政意在发展共产主义,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不正确。(1)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虽然采取了一部分利于工人利益的措施,但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确立 (1)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②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③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 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A 和农业集体化

(2)过程 B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C取消 政策

(3)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2.主要表现(特点)

(1)实行单一的 。

(2)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 管理经济。 3、评价

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积极 ②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基了 (2)消极(弊端)

① ② ③ ④

4、推广:二战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 这种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

(总结)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可归纳为“二、三、四” 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重难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影响

1. 形成

含义:该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后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