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参考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参考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2a4efdc8d376eeaeaa311a

29、简述法国1995年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法国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33) (一)基本阶段

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 、学校生活, 进行以社会的基础准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自立和责任的基础上达到:

1、对人的尊重 ,包括尊重自我并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 安全习惯, 尊重他人的义务与权利 、尊重他人的人格与身体的同一性、尊重他的财产和言论自由 ,养成协作与互助的的精神。2对公共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尊重。3对集体生活规则的尊重。4、了解公民的基本常识 ,如共和国的象征 、共和国的总统 、议会等。

(二)深入阶段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 ,在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中具备一个负责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1、尊重自我。2、尊重他人 。3、尊重集体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4、了解人类权利与尊重 ,了解民主生活 ,了解世界中的法兰西等社会实际。 30、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234-235) (一)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

(二)内容安排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 (三)多渠道、多途径实施公民教育

31、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241)

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32、简述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245-247) 1、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 2、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

3、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 33、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72) 一是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 二是必须通过英语与数学的考试,获得证书.

三是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34、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了校长外,还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277-278) 第一. 教师委员会: 由全体教师组成,校长负责领导. 第二. 家长委员会: 由家长代表组成.

第三. 学校理事会: 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联合组成.

35、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279) 1、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

2、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工资;

3、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到25% 4、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发奖金.

36、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国民教育部长诺斯潘制订的<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对初等教育学校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学校管理的内容有哪些?(280-281)

1、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2、改革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 3、建立学科同质小组.4、调整学习节奏.

37、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那些基础知识?(307) 一是. 学科知识二是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

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四是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

五是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六是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七是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 38、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出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313-314) 1、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2、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专业成长目标对接受初任培训者来说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感,明确了新教师发展的目的和方向.

3、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的听课.

4、召开专业考察会议.在新教师和指导教师讨论的基础上,对培训进行专业性考察. 39、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资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318)

初试为语文和数学两项笔试,各3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应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为考生为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一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提醒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当注意的概念,环境,制度和操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31-32)

答:第一个方面是概念,即术语的语义问题.例如,在比较各国的教师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实际涵义,也不能忽视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教师\的涵义.在英语中,\\

r\,\都有\教师\的含义,都可以翻译为\教师\但是他们之间有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语义的区别.为了准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首先向语言学家和分析哲学家请教,在他们的领地里研修学习.

第二个方面是环境,或者说来龙去脉(context).研究人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环境\或\来龙去脉\比\背景(background)\包容性更广泛.背景的局限之是主要指向事物的依存条件,而未把发展演变的事物本身也包括在内.但是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事物,或者新的生长阶段来说,旧事物,以前的阶段也是新事物,新阶段的\背景\第二,要注意背景的动态性.\一词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而新事物却往往是在背景的不断变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三,要深入地认识背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身处被比较的教育体制中的人对体制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金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部分,比较分析就不可能真实\不深人了解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就很难了解改革的原因,很难评价政策的成功与缺失,几因此也很难作现象\并置\之后的\诊释\和判断.

第三个方面是\制度\金认为,制度是观念的体现,稳定而实在.通过对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的研究,通过对法规,章程,重要文献的研究,各国的制度是可以认识的,各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分辩的.

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操作\金指出,由机构和文献体现的制度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实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与实际操作有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操作中,比较研究者才能获得关于一种制度的最终评价.

2、谈谈如何理解布来恩.霍尔姆斯“问题解决程序”中的五个步骤。(32-34)

答:第一步,选择与分析问题.霍尔姆斯认为,教育问题众多,比较教育主要应该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如各国课程体系的比较等,另一类是属于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有关的问题,如几国教育投资问题的比较研究等.

第二步,寻求解决办法.比较教育研究的任务不是寻求某种能适应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的万能之策,而是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于哪些地方、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 第三步,细述前提条件或背景.霍尔姆斯认为,人类面对的有些事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几乎是无法阻止其来临的.例如,台风的来临.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我们有可能预见用什么样子的房子可以抵御台风.我们可以预见用什么材料,朝什么方向,按什么结构,造出能够抵御台风的房子.教育比较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前提条件和背景.缺乏条件和背景的教育经验是无法在另一个国家中实施的.

第四步,验证有关因素和结果。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验证应注意三个方面: 详尽的描述、分析教育制度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背景; 筛选出与具体问题紧密相关的决定性因素; 严肃批判这些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的收集资料,验证问题,霍尔姆斯根据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和自己的见解,设计了一个“理解的框架”.

第五步,比较逻辑预言得出的结果和观察的事实.霍尔姆斯从解决问题着眼,不仅关心比较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提出问题,从理论推论的水平上证明认识的正确性,而且需要问题研究者将预见的推理的结果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如果逻辑预言和实践结果相符,证明比较研究得出的逻辑预言的准确性;如果不相符,就会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反馈,检验比较研究过程和假设合理性. 3、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91-92)

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于1965年出版。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原有的对学习的看法,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更新学校的教育重点。它强调学校的学习应更加体现生活性,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发展性、强调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许多国家都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谈谈如何理解全民教育理念。(92-93)

答: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组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在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新目标: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人类能够生存、发展其全部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全面地参与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作出由知识依据的决策以及继续学习所要求掌握的基本学习工具和基本学习内容”在这次全民教育大会的推动下,“全民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种共同理念。

全民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能包含下列内容: (1)学习始于幼儿阶段。

(2)除家庭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

(3)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满足。

(4)利用一切现有的信手段、交流渠道和社会活动来帮助传播基础知识,并就社会问题向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

全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儿童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降低成年人文盲率等等。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落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全民教育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全民教育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世界教育会议都不断强调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我们国家是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更要实现全民教育,以此来提高人口素质. 5、谈谈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134-137)

答:(一)在教育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的集权要求及集权倾向

在美国,为了使教育进一步摆脱危机,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表明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心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美国强调联邦政府主导作用也是有限度的。由于地方分权的政体,美国历来重视并尊重各州和地方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上也不例外。正是考虑到这一点《2000年目标》自始至终强调自愿的原则。而且在编订标准上,既有国家水准,又允许有州水准。

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互相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种新的管理框架正在形成,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加强,英国教育制度的基本权利结构开始改变,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影响日益扩大。经过改革,英国的教育领导权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的权利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学校在自身内部事务的管理方面的自主性也明显提高,地方教育当局在失去某些权利的同时也保留或被赋予某些新的权限。

德国依据基本法在文化教育的管理上实行联邦主义,即把文化教育的管理权、立法权交给各州。虽然后来在国际上加强国家干预教育的大趋势影响下,修该了宪法,成立了联邦教育科学部,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并主动与各州合作,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然而,从总体上看,德国仍然是由各州具体管理教育。这种教育联邦主义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州依据本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适合本地区的教育。然而,教育权利的过于分散,使全国的一些教育制度、教育体制难以统一,从而造成全国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一些带有全国性的研究计划也难以实现,一些有全国意义的改革措施推行困难,从而出现了各州之间教育改革的不均衡局面。

(二) 在传统的教育集权制国家则出现了要求分权的呼声及分权的动向。

在法国中央集权、专家支配的教育行政原则之下,教育体制在某种制度上使学校与外部社会隔离。这不仅使教育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而且也使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和产业日益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局势。但从近20余年来法国教育改革的动向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年代里,法国将进一步下放教育行政权力,敞开各级教育机构的大门,推动教育机构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实际,鼓励学校与企业界、经济界建立更多的各种形式的联系,将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另一基本趋势。

战后的日本教育行政以美国为样板,实行地方分权制。削弱文部省的权限,使之成为“指导”“建议”机关;建立地方教育委员会,遵循地方教育行政独立的原则。可以说,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是名义上的分权主义实质上倾向集权主义的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主义的平等倾向,严重的学历主义以及教育行政上的僵化,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不断成为舆论批判的对象。要求扩大地方的乃至学校的权限呼声日益强烈。尽管这些见解并没有被政府采纳,但必须打破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是日本社会的共识。 6、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173-176) 答:(1)加强虽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做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在英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 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好奇心,对事实的尊重、改变自已观点的意愿、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有机物和环境的敏感性。

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培养儿童科学素养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在20世纪末所进行的理科课程标准修订中,日本文部省提出修订理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方针,要求理科课程必须使学生拥有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调查能力和态度,形成科学的观点。为此,初等学校理科课程的目标修订为:亲近自然、进行有预测的观察、实验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热爱自然的心情,同时试图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养成科学法和想法。 (2)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法国在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大大强化了计算机教育内容,1985年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PIPI),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入门”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作为必修内容,并拨专款购置电脑,以实现“学校电子化”。1986年11月,法国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标准作出新的规定: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模拟,即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获取知识,即学会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由于计算机可以使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 (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母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是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都极为重视的课程改革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以来,母语和数学的重视在各国的初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体现.

英国政府早在1980年的《学校课程框架咨询文件》中就指出,掌握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数学应当成为所有儿童必学的科目,并且,所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定的比例。而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英国政府将英语,数学和科学例为初等学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此后,又将这三门课程列为必须进行阶段性统一考试的科目。这些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反映出英国政府对于初等学校的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视。为了迎接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英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到2000年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提高基础学力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从1999年起,英国政府在初等学校中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力战略”,包括“国家读写战略”和“国家计算战略”。为此,共同政府投入巨资以资助初等学校英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英语、数学辅助教学材料的出版,并设立“国家基础学力战略”网站,以获得社会全方位的支持。

法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法语等基础课程。他们将法语看作是学生以后的学业和职业生活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国民教育部为了促进法语课程的改革,组织有关阅读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图书馆等。例如1988年,法国的前文化部长组织了“阅读狂热”活动。法国政府积极宣传“书籍面向所有学校”,重视为学校提供贷款,以帮助学校建立或完善学校图书馆,以及促进地方出版业、加强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合作,以便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机会。

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77年、1989年,日本都健在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效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数。 (注:以上三方面内容,每一方面举出一个国家的例子即可)

7、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在回归复兴的原因。(249-253)

答: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 ,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 。而在20世纪中期, 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 。为什么这一时期中 ,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宗教教派纷争, 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 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 、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教家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 第二 ,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 ,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批评和否定。 第三 ,工业化步伐加快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 。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的怀疑 ,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 、扩大 ,人口迅速增加 ,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 宗教道德价值 、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 ,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