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提升作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提升作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325cb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d6

课时提升作业 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解析】选C。王国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故A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B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D错误。

2.(2016·豫晋冀三省模拟)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道:“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继位及其后世君主,并不是仅靠自己的道德修为,还要仰仗外戚的协助,关于依靠外戚抑制相权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家天下”强调的是皇位继承,没有涉及外戚干政,故B错误;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旁落,故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外戚干政的实质,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只是当时的目的之一,与“实质”的说法不符,故D错误。 【加固训练】

《二年律令·贼律》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腰斩。”由此可知,汉朝设置亭障的主要作用是 ( ) A.保障边疆安全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强化了皇权

D.强化了地方行政官员的军权

【解析】选B。材料主要列举了亭障遭到严厉惩处的三种情况,故反映了汉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涉及保障安全的职能,故A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未直接涉及“皇权”,故C错误;汉时在乡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不是“军权”,故D错误。

3.(2016·豫晋冀三省模拟)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上述史实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 ) A.重土安民 C.以孝治国

B.重农抑商 D.强干弱枝

【解析】选D。材料中的“三选七迁”主要针对的是豪强势力和旧贵族势力,重土安民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重农抑商是古代的经济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对“孝”的分析,故C错误;材料中“三选”主要是针对豪强势力,“七迁”主要是将旧贵族势力迁到中原,便于统治,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符合“强干弱枝”的思想,故D正确。 【加固训练】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解析】选C。先秦时期选官时,对官吏的出身要求相对较弱;而到了魏晋时期对官员的出身要求更加严格,这种趋势使选官时往往更加关注出身,使选官模式逐渐固化,最终影响了古代的官僚政治。

4.(2016·滨州模拟)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 )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选D。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而是强调吏民间相互监督,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限制土地兼并的内容,故B错误;官民相互揭发,形成官民的相互监督,减少社会腐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C错误,D正确。

- 2 -

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选B。A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正确;C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错误。 【拓展延伸】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制的不同 确立和盛行的时代 盛行于汉 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内部结构 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 丞相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三公九卿 确立于秦,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作用和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6.(2016·天门模拟)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解析】选A。“……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16·永州模拟)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 3 -

(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解析】选C。“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改泉陵国为泉陵县”,与“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矛盾,故A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材料表明封国已不是“严重威胁”,故B错误,C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故D错误。

7.(2016·德州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解析】选C。二府三司制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不是“内在的用意”,故B错误;二府三司制分散宰相财权、军权,强化君主专制,符合“内在的用意”,故C正确;二府三司制不是继承前代制度,故D错误。

8.(2016·广州调研)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率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选D。材料显示了地方长官有较大的独立性,但其忽略了“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所显示的地方官员在行使权力时所受到的制约,故A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故B错误;材料显示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专制主义皇权,故C错误;“同时规定”表明此题的重点在强调后半部分,所以在于强调地方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D正确。

- 4 -

【拓展延伸】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有何深远影响?

(1)行省制的确立,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2)行省制的确立,又限制了蒙古王公贵族的权力,贵族不得在自己的封地内征税和行使行政权,税收交由中央统一管辖,官吏由中央统一派遣,这使得元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行政体系与现代十分接近。 9.(2016·黄冈质检)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解析】选A。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管理,故A正确;西南军务的强化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B错误;文化交流的强化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C错误;民族融合的强化只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一部分,故D错误。

10.(2016·荆州模拟)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 )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解析】选B。材料无法体现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故A错误;据材料“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可知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学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且理学在宋代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故D错误。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