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素养习题及考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网络舆情素养习题及考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3323a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d

1.演艺明星开始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 0 2.网络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 0

3.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宣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 0 4.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 0

1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的中介环节是(意见领袖) 2两级传播论提出者是罗杰斯。 0 3网友爆料是网络舆情的唯一源头。 0 4网络舆情在演进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 0

5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想什么,却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 0 6意见领袖决定网络舆情走向。 0

7大众麦克风时代是公众知情权回归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0 (公众表达权。)

8两个舆论场是指党报、党台、党刊、国家通讯社及它们创办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以民间口头交流,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 1 9以下哪种方式不利于“打通两个舆论场” (对意见领袖禁言)

10相对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专业的采访报道能力,较高的公信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能力。 1

11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和补充推动舆情发展。 1 1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兴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 (公信力高) 网络舆情等同于社会舆情。 0

舆论的概念外延大于舆情,舆情概念外延大于民意。 0 次生舆情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有罪推定、波及、牵连。 1

在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舆情事件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酿成次生舆情。 1

次生舆情出现的原因不包括(网评推动员)

作为流行语存在的舆情长尾,实际上是网友出于对某类问题的关注,而留下的社会印痕,其核心层面仍是社会心态的传接。 1 下列哪项不属于舆情长尾的特征(危害性)

当前,移动终端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 1 下列哪个案例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在传播方式上的先例(薄熙来) 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 0 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宜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 0 下列哪个新媒体出现后,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新战场(微博) 网络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 0

演艺明星开设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 0 具有强大的设置议程和二次传播作用的网络群体的指的是(意见领袖) 专家称社会上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的是阶层固化。 0 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会出现以下现象(沉默的螺旋) 道义差主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观点差别。 0

下列哪个案例最能代表城市道义差(临武瓜农死亡事件) 人民日报对基层干部印象的调查结果,表现了罗宾汉倾向。 0 基层政府最需要注意的是(公信力的提升) 弱势群体“发声”难,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 0

针对抚州爆炸案、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等暴力行为,网络上检讨官民沟通问题时有一种看法,

叫做(不按套路出牌)

年轻的网民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前景看好,负面思维很轻微。 0 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他们在网上的表现是不一致的。 0

目前,海外舆论影响中国网络舆论的方式主要靠中国网民转发信息。 0 哪个国家把社交媒体看作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是个别现象。 0

下列哪个事件属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瓮安事件)

在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游行中,出现了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表现了城市道义差。 0 下列哪个不属于个人暴力事件的原因(网络新闻观念开放,包罗万象,参与性强) “两微一端”,尤其是微信,不好管理,应该关闭。 0 下列哪个不属于微信的传播特点(中心化)

当前,网络中批评社会特别是批评政府的声音越来越多。 0 网络发声的主体是草根民众。 0

哪一年整治网络秩序秩序后,舆论格局对比发生变化(2013)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1 拟态环境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 0 下列哪些不是有关拟态环境的叫法(图像环境)

由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你们很难在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作出区分。 1

下列关于“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说法错误的是(网络的兴起改变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应该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画面,保证各类信息量的平衡。 1

在药家鑫案、邓玉娇案中,先于法庭审判存在的拟态环境没有对司法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 0

以下哪项不属于现阶段我国媒体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信息失衡…)

由于“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刻板印象是一定是负面的,先入为主的。 0

网民的刻板印象是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网络事件议题扩大化和现实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下列关于刻板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刻板印象…)

“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因此,现实生活处于比较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等更容易被标签化。 0 贴标签和污名化,容易诱发网络暴力。 1

网络人际传播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利的刻板印象容易激发社会对立情绪。 1

建立在刻板印象基础之上的标签式舆论,多数情况下有失客观公正,长此以往会产生“偏激共振”。 1

下列哪个不是引发偏激共振现象的原因(沉默的螺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