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管理会计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45a819964bcf84b9d57b0c

《管理会计》教学辅导教案

第一章 管理会计的概述

?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原理,掌握管理会计的内容。能够区别管理

会计与财务会计现代会计二大体系在经济管理中的不同作用。 ? 教学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是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独立的概念,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1. 预测前景、2.参与决策、3.规划目标、4.控制过程、5.考评业绩 2.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 二、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极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促进等是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

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规范化、职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三、管理会计假设与原则

基本假设:管理会计主体;理论行为;合理预期;充分信息。 基本原则:最优化;效益性;相关性;及时性;重要性;灵活性等。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

(1)同属现代会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 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帐型会计”。 (4)工作依据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

(5)方法及程序不同 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 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五、管理会计的地位及其组织

管理会计的地位管理会计工作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处于企业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会计的组织管理会计职业团体和管理会计师的出现,意味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得到社会承认,并标志其步入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成本性态的含义,掌握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理解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含义及混合成本的分解。

2

教学内容: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全部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可分为:

?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固定成本具有两个特征: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 固定成本又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变动

成本具有两个特征: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 变动成本又细分为技术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 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变

动的那部分成本。

混合成本细分为阶梯式混合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低坡式混合成本和曲线式混合成本。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的过程。 成本性态分析方法重点应掌握两种: 高低点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各期的总成本或混合成本都可以用成本性态模型y=a+bx表示。从相关资料中找出高低点业务量及其相应的总成本或混合成本,运用解析几何中的两点法公式,即可求出a,b,两个常数,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

回归直线法

根据若干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平方法原理计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教学要求: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含义,熟练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指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

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3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是:

产品成本只包括生产成本,而将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 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应用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应用完全成本法则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 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全部固定成本和全部变动性非生产成本之和构成;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则仅包括全部非生产成本。 ? 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末存货不为零时,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被销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本期损益,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 ? 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货量

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主要公式:营业收入-变动成本=贡献边际 贡献边际-固定成本=营业利润,利润表格式采用贡献式利润表;在完全成本法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主要公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 营业毛利-营业费用=营业利润,利润表格式采用传统式利润表。 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这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变动成本法主要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一定规律性联系;完全成本法主要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利润与销售量之间的联系缺乏规律性。

三、营业利润差额简算方法及其应用

?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简算法的计算公式

某期广义营业利润的差额

=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末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完全成本下单位期初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末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完全成本下期初存货成本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