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传播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7e667f10a6f524ccbf85fe

《中国舆论新闻史》读书报告

陈成 传播学 1321302001 学硕2013级

内容摘要:《中国舆论新闻史》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系统性的阐述中国舆论发展史的专著。该书由我国著名的作家、报人林语堂先生所写。作者从国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把新闻发展的历史同舆论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演变相结合,再搭配详实的史料记载,初步的勾勒出了中国舆论新闻发展的脉络。该书分为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两个部分,围绕着公众舆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分别探讨了,古代时期在报纸缺失和民主法治不健全的境况下,普通公众、学士、官员们表达舆论的途径及其内在因素以及在先现代时期,随着外人在华办报以及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报纸对公众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报纸承载着热血人士的满腔热血以及对自由、民主的向往。本书也阐述了历史上出现的几次舆论高潮,“党锢之争”“清议运动”“五四运动”及国民大革命,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剖析了民主法治是舆论自由的保证,舆论自由是政府民主的基础。 关键词:公众舆论、民主法治、报纸

一、林语堂与《中国舆论新闻史》

1、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传播学家以及舆论史学家。从1932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办及主编过《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著名刊物,影响巨大。林语堂很早就开始从事新闻及报刊事业。1916年——1919年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一些汉字研究的文章。1919年——1923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及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

语言学教授。1923年11月开始为《晨报副镌》撰稿,提倡小品文和“幽默”。1932年——1935年先后在上海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起,林语堂开始用英文写作,1930年开始成为《中国评论报》的长期撰稿人。1934年前后,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之邀,撰写了一本用英文介绍中国的书《吾国吾民》。1936年8月,举家搬迁至美国,此后30年间撰写了大量英文著作,其中包括《京华烟云》等长篇小说,《苏东坡传》等文学传记作品和《老子》、《孟子》等古典著作的译作。

2、《中国舆论新闻史》简介

我国对舆论及其舆论学的研究有着较早的起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最早提出“舆论之仆”:舆论之母“的观点。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宣传与舆论的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主执信则对鼓吹、煽动、舆论之间的关系作了充分的剖析。而出版于1936年的《中国新闻舆论史》(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of China)出版于,是我国最早对舆论学进行系统研究,把新闻史与舆论学相结合的专著,梳理了从古代到现代,舆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不同状态,也探究了这种状态背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读者对中国舆论史有着宏观的把握,建立了最早的舆论史学研究专著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

二 、《中国舆论新闻史》的内容简介及个人感想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自唐朝起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至清朝统治时期,官方报纸扔只在官僚阶层发行,内容主要为官宦任命、提升和解职的消息,并没有充当舆论口舌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报纸和舆论并非同生共长的,仅仅通过调查古代报纸来研究中国古代舆论显得不妥,所以该书并没有机械的区分有形的新闻报纸和其他表达舆论的途径,因为他们都处于合法的新闻范畴即向公众传达信息,引导舆论发展态势。在古代中国,相比于报纸,公众批评却起着直接和巨大的效果。由于该时期民众识字率低,舆论主要集中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阶层,在国家危难之际往往也会变成一种常规的民众运动。那么,该时期的舆论如何表达?公众批评是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形

式进行?公众批评成功的支撑点和威胁是什么?会受到何种压制以及如何反抗这种压制?有时压制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1、古代中国时期

中国古代时期,在内容上,该时期的官方报纸主要包括:皇宫内事宜、官员晋升解职公告、官员奏折,因此这些报纸应该看作为官方利益服务的新闻工具。该种报纸最早形式主要是由驻扎在京都的省府官员代表为他们各自的地方机构传递新闻的新闻信,报纸读者也几乎限于贵族和绅士阶层。因此,古代新闻报纸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作者将“口头报纸”包含到我们界定的报纸范畴,认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端于诗歌的形式——以精辟的诗句和民谣记录公众对当时事件的看法,更多体现的是对舆论的反应。最早的书面报纸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新闻采集活动即《春秋》,但其主要为统治者利益采集,有宫廷保管,所以不能认为是中国新闻事业的沿革史。真正的中国报纸是“邸报”,一种由省府衙门任命的驻京代理人从京城送回省府的私人信札。驻京代理机构完全按官方组织构建起来,宫廷设专门机构向代理者传达帝王命令。该种机构以“邸”为称为一直持续至宋朝,邸报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定期发行的新闻媒体,在学士阶层有很大的发行量,到明朝,在通政司的管理下继续发行。在秦朝大一统时期,一种精密的邮递体系建立,汉唐时期得到了沿革。“邸报”的盛行也带来了统治者阶层的恐慌,宋朝就有人上书皇帝要求禁止小报发行。所以,在这里新闻审查与官方管制与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种重要报纸同步相随。

公众批判在文字传播之前采取的是口头表达形式,以诗歌为体裁发端。《诗经》就包含大量的讽刺诗。中国人民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伟大的讽刺家,没有任何审查制度和独裁制度能真正阻止人民内心对政府的批判,中国人民对政府进行思考时会情不自禁的对统治者进行批判。而每当精彩的民谣出现时,人们肯定争相传诵,流行一时。中国的歌谣总是与中国的宗教迷信相混合,赋予歌谣神谕特质以及占卜未来事件的功能,该特点在汉朝表现尤为突出。在统治者在位时,公众批评会受到极大的压抑,当统治者死后这种公众批判可能不会立即产生很大的政治影响,但如果其作为一种传统即统治者死后对其进行嘲讽的诗歌会永远的流传下去,对顾忌声誉的统治者来说具有重大额威慑作用。这种批评并不仅仅的针对

死去的统治者,执政统治者和政治家也同样的关注此类批评。该种歌谣具有讽刺社会的特点,具有幽默的特质。

汉朝时期的公众批判和“党锢”事件中国舆论史上舆论与统治当局之间第一次有组织的争论与冲突。该时期的政治背景包括宦官和外戚对政权的争夺,官员腐败等,另一方面,论战中涌现了大批被公众热情所吸引受个人英雄气概和侠士精神的理想所鼓舞的太学生和学者。两种力量的纵深发展自然导致激烈的论战和“党锢”运动,引发了大规模的囚禁和杀戮。东汉时期的大多数统治者都是短命的,而皇储和幼帝的即位都会引发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宦官、皇后和幼帝的叔伯们的争斗持续存在,呈现出大骚乱的表象。该时期,学者们对宫廷进行激烈的批斗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基于一种愤恨和轻蔑的情感,最终也是因为宦官们的性别和阶层偏见。第二、支持公共批判的道德力量来自当时十分严格和主观的行为标准,及当时流行的侠义精神,当时的文官制度也明确的鼓励这种苛刻的道德行为规范。第三、侠义精神的盛行。该时期学者表达对政府批判的形式主要有:歌谣、联名请愿和向朝廷呈送弹劾的奏折、利用他们手上的权利。

这次运动,从某些侧面展现了中国学者的勇气和胆识,正是这种临危不惧的气概才使民主有可能发出声音。但是,这次运动以及在随后的朝代里学生运动及舆论浪潮的失败表明,除非宪法给予学者和作者以保护,否则,建立名副其实的舆论力量是不可能的。公众对于国家事务的漠视是民主权利缺乏保护的自然和逻辑结果,对国家事务的漠视也是其自我保护的手段。

魏晋时期公众批判进入历史最低谷,在经历过东汉时期的“党锢”运动后公众对国家事务的漠视成为普遍的态度。在这种不安全的大环境下,人们要么选择一种安逸而事故不问政治的生活方式,要么选择饱食终日而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魏晋时期,道教成为时尚的宗教信仰,对儒家学说采取轻蔑的态度,学者们不再关注政治的清廉和公正,转移到道教哲学纯粹的乌托邦中,东汉时期的“请议”被魏晋的“清淡”所取代。该时期的学者养成了一种新的处世哲学,尤其是在“竹林七贤”诗人中开始形成温和、浅薄、浮躁、淫荡、淳朴的风格,这种诗情画意的处世哲学也造就了中国伟大田园诗人陶渊明。该时期“清淡”时尚的实质是在宪政对学士们和评论家缺乏保护的情况下,人们无法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