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读论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a511bbf121dd36a32d8283

论《论语》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英教083 陈焕蓉 20080900131

引言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对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思想。其中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地位。孔子是最早全面展示人格问题,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对他的人格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将会拓宽我们对当今人格教育的认识,进而推动我们人格教育的发展。在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每一篇都论及君子,共出现了107次(1)。《论语》中所展示的君子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的过程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2)也是我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当前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人格失落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语》,其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分析,应该说对于我们当今人格教育是不无启迪意义的。

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反观2500年前孔

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正是把做人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代表孔子思想学说的著作《论语》,就是教人做一好人。《论语》所描绘、论述的“君子人格”就是一种理想的、挺立的人格。今天,我们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缺憾,可以说是一种传统道德人格缺失。虽然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产生于当时社会生产力

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君子人格毕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格追求,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意识。今天,我们带着扬弃的目光,深入挖掘君子人格中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借鉴意义的君子人格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人格教育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君子人格”具有怎么样的内涵,它对我们当代人格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君子称谓并不是孔子首先使用的,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

《诗经》中就已经提到了君子。它最初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是贵族在位者的专称,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号,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格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那么,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新的解释和新的规定”即赋予“君子人格”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君子人格是“知,仁,勇”三者的化身。“知,仁,

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孔子理想人格“取决于个人内在的道德和文化修养(4)”,所谓“君子怀德”,“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以下所引孔子语均见《论语》)

君子的本质是“仁”。所谓“仁者爱人”,“仁”作为儒家思

想的极高境界,它的具体含义是指“爱人”,“爱他人”。仁之本——孝悌。孝悌,是孔子所谓“仁”的根本所在:“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了孝悌这个根本,才能生出爱人的情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人之天性之爱的孝悌而至入的“泛爱众”,即是把亲子手足之爱从先天的血缘领域引申到了后天的人与

人之爱的关系中去,血亲之爱由个性之爱走向共性之爱——仁爱。仁之道——忠恕。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做人的原则,也是他要求他所倡导的君子所应具备的品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成为君子必备的人格特征,即使身处逆境,条件艰苦,也要以仁为价值取向。

君子是“知”者。君子之“知”在《论语》中是一个宽泛的

概念,不局限于“贵族社会所崇尚的知书达礼,多才多艺,风度翩翩的君子人格(6)”,还包括许多内容,如“君子不器”,“举贤才”等.

君子是“勇”者。“勇”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人格中又一重

要要素。 孔子把“勇”提到了独立人格的位置,肯定了人人都有不可夺的意志,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要坚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时,君子之勇在孔子看来是有条件的。首先,孔子认为君子的“勇”应该建立在“义”的基础上,“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其次,他认为“勇”应该受到“礼”的约束,“勇而无礼则乱”。可见,君子尚勇且勇而有义,勇而有礼。

其次,君子拥有完全摆脱功利价值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义是人内心的道德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是君子显著的人格特征。“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以义为根本,做事合义则为之,违义则断然弃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在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君子要“见得思义”,所以孔子教导他

的弟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支撑这种人格尊严的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及“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信念。

再次,君子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在

人具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认识到人只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还应该具有社会群体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论语·微子》中有一段对话“长沮,桀溺耦而耕,??曰:‘滔滔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由此可知孔子面对礼乐崩坏的社会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然,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也是应有安民济众的伟大理想抱负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只是君子的最低要求,作为君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是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的伟大人格的体现。

由以上君子人格内涵的分析可知,君子人格是内在修养和外

向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统一,是一种追求知,情,意统一的人格境界。这种知,情,意统一的人格境界对我们今天21世纪的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不无启迪意义的。但君子人格教育不是一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