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文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四语文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aefb78856a561253d36f1f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3)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

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1)交流、评价。

(2)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能力。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在这春光灿烂的日子里,农村的孩子们都在干啥呢?(出示课件)看着这幅图,老师不由得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村居”)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2、指名读课题 3、释题。(课件展示)

4、说说你印象中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感悟

1、播放课件,听录音朗读。 2、自由读词,读准字音。(出示课件:词全文) 3、指名读《清平乐 村居》

4、师生评议。重点指导多音字“剥”的读音及“莲蓬”的读音。 三、理解诗意

1、听教师读,想象:词中每句都写的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注释)

2、同桌讨论,说说词的意思。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教师相机引导。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A、这句说明了什么?(家境不是太好)

B、从这两句诗中你又看到了什么?(风景好)板书:青青草

C、这里的风景美在哪儿?(从小溪、青草、荷叶等方面进行描述)。 D、指导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A、理解“翁”“媪”“醉”“吴音”:这里指的是江西上饶的口音,当时被吴国统治,所以称为“吴音”。

B、这老俩口兴致这么高,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C、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什么他们俩不去做事?(理解白发) D、指导朗读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A、大儿子在锄田间杂草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神态,会想些什么?

(说得好,大儿子的这份勤劳,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因为它们来之不易)

B、中儿是指第二个儿子,他在织鸡笼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C、谁来夸夸这二个儿子?(勤劳、能干、认真等)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A、什么是“无赖”?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儿无赖?(卧剥) B、想象:小孩剥莲蓬时还会有什么样的姿势? C、教师小结。 四、精读品味

1、小声读,想象一下,他们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画面。 2、指名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先用自己的话说,再用词中句子说。

3、用自己的话写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 4、动笔写写自己最喜欢的画面。 5、交流评价。

6、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甜美、快乐、和谐等) 五、赏读背诵

1、出示课件,简介历史背景。 2、配乐朗读

3、指名配乐读。想想:辛弃疾当时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会说些什么?

4、练习背诵。 六、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青青草 相媚好 无 赖

10 麦子黄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 4.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

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3.学生自由朗读。 江南《成熟的麦子》

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旁画一个小问号。 (3)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