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 -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 -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b9f40c844769eae009ed6e

政策导航

时萑今I=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牛巳4年多。短短4

年多的H寸问。中国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郜发乍了巨 大的转变,作为一个特殊事件,松花江水污染将见

证中I目未来环境保护的更l括大进步。

■文 I曾 贤刚 吴 雅 玲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 在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

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质随消防用 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

水排入松花江,造成重大水体污染,哈尔滨市创历史地宣 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

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 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

胁。同时,江水顺势危及了邻国俄罗斯,造成恶劣的国际 “不欠新账,多还IIt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

影响。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因其发生的特殊性、问题的严重 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

性、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成为中国与世界环境污染史上的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

一个重要事件;也由于其引发的中国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 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

大变化而被载入中国和世界环境保护史册。 平。这次环保大会科学地界定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

时至今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已4年多。短短4年 系,成为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南。

多的时间,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组织机构、工作方 2007年lO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

式、管理手段、执法力度、公众参与度、学术研究情况及 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中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主张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站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

在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政府和人民以超凡的智慧与巨大的 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文明观念在

勇气,选择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道路。 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这是迈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社会需求变化的客观反 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种文明之后提出的第四种文

应,是通往希望之路的拐点。作为一个特殊事件,松花江 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

水污染注定要成为观察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性变化的载体, 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并将见证中国未来环境保护的更伟大进步。 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上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国家战略:环境保护进入国家决策 这两次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报告,无疑是对环保重要性

的极致强调,为环保进入国家决策打下坚实基础,这确定

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温家宝总理 了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将环境保护

10弘诧靠括

万方数据

政策导航

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

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的三结合;它不是一部头痛医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样也体现在环保部门成

头、脚痛医脚的具体法,而是一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

功“三级跳”。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从建设部 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基本法,意义非常重大。 分离出来,成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10年之后的1998

4年多来,中国推进环保进程的法律法规力度之大,

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各种会议之频繁,确定以保护环境为

首位的各种规划纲要之多??都在鲜明地昭示:中国环保

又一个10年之后的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环境

以水污染防治为起点,着眼于推动行业的技术改造、工艺 保

提升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节约、集约、循环、清洁型经 护部。如今的环境保护部,除了改变过去环保不能参与中

央决策的尴尬,还能调动更多资源促进环境管理,环境保

济,已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积极转变。

护正式进入国家决策。

管理手段: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工作方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三个

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1个月,2005年12月3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为“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

日, 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 国务院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法解决环境问题”。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

(以下简称《决定》),成为一个系统创新、全面推进、

重点突破的环境保护攻坚时期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3 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决策领域。2007年9月,国家环保

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环境因素将全面进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作

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同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 护会议召开,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

部门首次提出要构建环境经济政策架构和路线图,要求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

“三个转变”。

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具体包括7个方

面: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

2007年5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松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 花

自2007年,“绿色信贷”成为中国经济大事件之一。 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让松花江休养

4月1日起,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生息的政策。不久,又针对中国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对长

库,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 江、黄河、淮河、海河重污染水域进行“流域限批”;对流

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指 域内部分重污染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7

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中国银行业提出 月12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湖泊污染防

“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 治工作会议。周生贤指出,继对松花江做出休养生息部署

重要性和紧迫性,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 之后,要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

务”。7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原国家环保总 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9月16日,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

局联手构筑绿色信贷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

中国论坛上,周生贤提出要采取六大严格措施让江河湖海

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 “休养生息”。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

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的时候向全国发出了号召,要让全国的江河湖海“休养生

2007年1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 息”。至此,关于江河湖海的“休养生息”已经上升为国

台《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 家意志。一场“休养生息”的大幕正式拉开。

了绿色保险制度建设。绿色保险可看作是我国对松花江特 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为进一步强化水

大水污染事故的一次积极回应,它运用责任保险这一市场 污染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改革开放30年来,我

机制来遏制污染、减轻风险,扭转了“企业出事,政府埋 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9.6%,但这种增长也付出了生态环

单”的尴尬局面。绿色保险的宗旨是利用商业保险的体制 境的代价,其中比较严重的后果是水资源受到浩劫和水环

分散风险,保障对受害人给予及时、充分的赔偿,通过保 境受到污染。“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这个大战略是在我

险的方式增强企业环境风险意识;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风 国经济飞速发展,水环境状况频频告急的背景下提出的,

险管理能力,缓解企业和地方政府环境污染赔偿压力,保 它向我国部分地区只顾经济利益、抛弃环境争取GDP增长

障公众环境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2008年9月底, 的做法拉响了警报;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

湖南株洲某农药公司发生了氯化氢泄漏事故,污染了附近 对优先保证环境利益的一次抉择;是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

作中的体现,展现出中央对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坚定决心。同年,我国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它促

弘坛缘妇11

万方数据

致策导航

村民的菜田,但由于该公司在9月初已购买了平安公司环

执行力的问题,强化环保后督察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对

境责任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依据“污染事故”保险条款,

及时向120多户村民赔偿损失,避免了矛盾纠纷,维护了

2004--2007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专项后督

社会稳定,标志着绿色保险在我国取得第一次成功。

察。此次环保后督察涉及河北、吉林等19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130家跨国公司,包括食品、发酵、化工、机械 2008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还联合财政部、保监

制造、电子、造纸等行业。 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贸易、绿色证券进行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等部门组织督察 政策研究与试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组,集中对2003年以来292个国家挂牌督办、群众反复投

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

诉的案件以及环境突发案件进行了后监察活动,督促解决 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

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和重点案件,有效提升了环境执法

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正如环境

效能。 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所说: “建立制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

2009年 8月 ,国 务院 公布《 规划 环境影 响评 价条

标。 ‘运动式’的环保执法方式只会是一场此消彼长、

例》,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一条例旨在加强对

‘敌进我退’的拉锯战。推行环境经济政策,是对游戏规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岛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 则的修改。”所以,从大背景看,从传统行政手段到运用

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该条例为“区域限批”、

经济手段,再到大规模修订法律,是中国环保发展的必然

“总量控制”提供实施基础,使环境执法从项目管理上升

趋势;创建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促进环境保护实现战略性

转变,是从单一地使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

到区域管理的层面。

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4年多来,环境保护部共发布环保部公告325贝JJ,颁

布环保部令25条,出台环保部文件174个,从环境规划计

执法力度:从软弱向强硬转变

划、环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总量控制、核与辐射安

全、监测等多方面进一步规范中国环境管理。我国环保工

作经历了3次“环保风暴”,虽然如今已告别“风暴”, 2006年2月7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对9省11家布

设在江 构建起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开始了制度化管理的路线图,

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 但风暴中的大力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至今尚

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l存。另外,它肃清了当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叫停 O

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地区的行为,为执行以后的环境政

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策扫除了障碍。同时,环境执法监督监察机构的力量在4

2006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全面启动组建11个

年中不断加强:为环境制度提供法律依据的法令条款不断 地方

健全;环境执法队伍从“和风细雨”到“雷霆万钧”;环 派出执法监督机构:包括华南、华东、西北、西南、东北

五大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和上海、广东、四川、北方、东

境执法对象从个别项目扩大到跨国公司、行业乃至区域、

北、西北六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这些机构均为派出的

流域;环境执法手段趋子多样化包括:挂牌督办、总量控

司局级建制的执法监督机构,受原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对

制、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专项督察、跟踪监察??中国

其负责,不指导地方环保部门业务工作。地方派出执法监

环境执法进入“要像钢铁一样坚硬,不像豆腐一样软弱”

督机构加强了我国环境监管能力,环境管理机构力量得到

的阶段。

增加;在我国建立起了更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标志着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察体制进入实施

公众参与:公众走上环境保护大舞台

阶段。

随着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切实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 2007年1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又一次掀起了

环保 中国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近年来有增无减。而国家环 风暴,82个项目涉及1123亿元的投资被叫停。原国家环保部门也在各种文件上表达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态 保

度,并认为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不可少的途 总局对唐山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处以“区

径。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 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7月3日,

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对涉及公众环境权 原国家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

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 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

行“流域限批”。“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的出

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同月,我

台,是环保部门最大限度地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

国环保领域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

题的有益尝试,环境执法制度化、刚性化趋势彰显。

2007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针对久为诟病的环

12碾统靠妇

万方数据

政策导航

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实施。原国家环保总局在《环评公众

主动控制与预防各种环境污染,同时也热切关注全球环境

参与暂行办法》中特别指出:公众参与是解决中国环境问

问题,认真思考中国环境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勇于承担起

题的重要途径,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公众参与环境事务

大国在保护全球环境中的重任,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树

的前提。

2007年12月,这些原本只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的表

立起更负责任、更有担当的国家形象。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最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

述在厦门变成了现实: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福建省政府和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环保任务中发挥

厦门市政府顺从民意,停止在厦门兴建台资PXI厂,将该

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

项目迁往漳州。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公众参与环保运动

能源法》实施。2007年6月4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应

的胜利。在这次公众参与事件中,厦门市民经过持续努力

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

保护了自己的家园。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些行动确立

政策性文件。2008年7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

了新的公民社会行动方式,即从具体事件入手,通过参与

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时,全面阐述了

一个事件而改变一种施政习惯,甚至一条法律;而对于政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则立场和采取的各项措施。胡

府官员来说,除教育作用外,还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不得

锦涛表示,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

不遵守的政治约定——至少已经没有官员敢于在口头上否

《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积极推动落实“巴厘岛路线图”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

认环保的意义,公开反对环保在这个时代将是不可思议

作做出更大贡献。

的事情。2007年5月在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9年12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 之后,原国家环保总局立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

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温家宝在大会上

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政府部

指出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决 门

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从松花江水污

定至U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染事件发生初期政府传递的信息十分稀少,公众与政府的

40%~45%,该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

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到以规范性文件保障环境信息公

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

开,可以看出中国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已实现重大转变。公

的监督。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开环境信息,尊重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将有助于我国公众

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

参与民主决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我国环境决策民主

流、对话与合作。中国的行动和主张得到了世界广大国家

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

的普遍赞扬。

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一直坚持改革开

行)》的发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另外,我国的环境NGO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根 放的方针,谋求与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积极合作。中国

据“中国环境NGO在线”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参加了所有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已加入30多项国际环境 11 公约,领域涉及臭氧层保护、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气候变

月,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环保NGO(不包括正式注册的学 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等方面;以认真负责

校环保社团)已有147家,覆盖全国各省市地区,其工作 的态度严格履行签署的公约。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环

领域从传统的环境健康、自然资源保护、荒漠化治理、生

物多样性、动植物保护等逐步发展到环境政策和环境权益

境合作,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环境合作协定,建立了良好

维护、城市社区环境宣教、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海洋环境

的合作关系。中国加强中欧、中日韩、中国与东南亚“1

保护、资源回收、能源及海洋环境保护等。环境NGO能将 共同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

+lO”区域环境合作,积极参与中非、亚欧环境合作,

公众发动并组织起来,通过集体的力量搭建与政府、企业

和公众联系的桥梁,做到民间个体所难以力及的事。民间

成功访问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中日环保合作;同年6月,

环境NGO队伍的壮大,在倡导环境保护、开展社会监督、 环保合作搭建了长期稳固的平台:中俄环境合作从污染防 维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等具体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治向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延伸,丰富了合作

《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十年框架》正式签署,为中美两国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内容,也有利于增信释疑、减少摩擦。心

国际主张:中国在环境领域成为更负责任的国家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计划

项目(项目编号IOXbⅡ013)的支持】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受污染的江水流向了俄罗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内,造成了跨界水污染,给中国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

中国政府从此次事件开始,全面部署国家环境保护工作,

弭砣靠移13

万方数据

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作者: 曾贤刚, 吴雅玲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刊名:

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2010,\ 被引用次数: 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jbh201001003.aspx

授权使用:武汉理工大学(whlgdx),授权号:a8a9ee05-7af3-48ef-9eba-9e1c00ba0078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