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9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9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c64a68a98271fe910ef9c8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由于没有经验,

主要是模仿苏联。当苏联国内出现问题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虽然在他的晚年,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失误,又没有深入实地考察、研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能凭借以往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具体经验,因而逐渐背离他历来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危害。但是他的错误,毕竟是伟大的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正确地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人、无论何时,都要不迷信权威,不相信教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教学重点难点:1.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了那些积极成果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方式:教师主讲兼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一)、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思考: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要采用苏联模式? 1.建国初期我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

建国头几年,我国经济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的,这是因为: (1).为了生存与安全不得不与苏联结盟

新中国是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激烈斗争中诞生的。一开始就面临着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紧张关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加紧对我国的封锁,新中国为了生存与安全不得不与苏联结盟。 (2).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 虽然兴建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工业项目,但当时我国农业仍占主要地位,怎样才能把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化国家?客观的现实要求中国必须选择一条既有利于实行高积累,又有利于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才投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体制。而这种体制只能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3).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经验

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 2.照搬苏联模式出现的问题

这种做法当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渐渐地暴露出它不适应中国国情的一面。

思考:毛泽东为什么在50年代中期提出了要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业占优势的国家。因而在一五计划后期出现了问题。比如: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职工增加过多,信贷增长过快,财政收支、物资供需和银行信贷更新换代失去平衡,出现了财政赤字,造成市场紧张、物资短缺,引起人民不满。

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在肃反的问题上抛弃了思想斗争的方法而选择行政压力、大规模镇压和恐怖行动。在卫国战争问题上,在战争开始之前,斯大林并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来加强苏联的防卫以免遭到突然袭击,战争开始之后,斯大林又是按地球仪制定作战计划。在民族问题上,在斯大林的阴谋下却出现了一些完全违背列宁主义的苏联民族政策的行为。有的民族,整个地区包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内都被从故乡集体迁往其他地方。(张岱云等译:《赫鲁晓

1

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758、779、782、789页。) 这一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资本主义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同时苏联在建设实践中也暴露出弊端,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十分缓慢。粮食产量始终没有达到沙皇时期的最高水平,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把地方卡得死死的,在肃反问题上犯了扩大化的错误等等,这些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由此,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也就更加明确了。

(二)对苏联缺点和错误的认识

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也参加了这些汇报会。这是建国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的一次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在这个基础上又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并在4月25日举行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随后又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要以苏为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开头就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2页。)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批评了苏联和斯大林,这些批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联产业结构不合理

苏联产业结构一贯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农业过轻。苏联从1928年冬开始一五计划时,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后来长期片面注重重工业,导致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比例失调,大大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指出,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中国一定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他认为重工业应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但发展重工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少些慢些,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快些。苏联是采取前一种方法,而中国必须采取后一种方法。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条同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2.苏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通过义务交售和实物支付的方式无偿地拿走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国家又用扩大剪刀差的办法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也大受影响。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只有8250万吨,低于沙皇时代1913年的8600万吨。毛泽东针对苏联农业倒退的情况,尖锐地提出: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定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 3.苏联的管理体制僵化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以中央部门管理为主,实行统一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统得过死。这样的体制,一切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毛泽东对此说,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在管理体制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他认为,地方权力过小.对社会主义建设不利,因此必须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这些论述已经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力图突破苏联模式,开始提出了一套在今天看来仍然比较正确的做法。

4.苏联国内关系不正常

毛泽东批评斯大林使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关系很不正常,导致国内民族关系紧张。毛泽东提出,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毛泽东还批评了苏联打倒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做法。他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他明确宣布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也不搞苏联那样的一党制,而要实行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另外,毛泽东还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的错误。他指出,在这一点上,斯大林有点像赵太爷,犯了错误就杀掉,错误与反革命界限不分,错杀了很多人,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 5.苏联的国际关系不协调

2

毛泽东批评苏联不愿意、也不敢提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这里关键是在如何对待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地学过来,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毛泽东说,我们恨美国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实在是不好的,但它搞成这样一个发达的国家总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可以研究的。毛泽东强调,任何学习都只能是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外国的经验,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批评苏联的错误,其目的是要中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这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十大关系就是十大矛盾,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以便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为了迅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认为,当前,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这是一种大仁政,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当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意味着臵其他事业于不顾。一五计划期间,我们在执行优先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总体上看,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是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全面增长,重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初步改变了我国经济以农为主的局面。但是,在制定第二年五年计划时,国务院各部委工业投资要求过大,进一步挤了农业投资;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各部门胃口尤其大,又挤了轻工业。 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道路,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经济方面谈了五点,首先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我们党在处理这方面关系问题上没有犯大的原则性的错误,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同时强调要根据形势和经验作适当的调整,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加重一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的积累更多更快些。毛泽东辩证地分析了发展农业轻工业与发展重工业的关系,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从农业关系到5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是主要出口物资、农业是积累的主要来源等六个方面讲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 一个月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毛泽东着重阐述了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观点,强调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正确处理政治方面的关系

十大关系中在政治方面谈到了四个方面的关系,前面已提过。《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之一。报告同时还向全党、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了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肯定1951年和1952年的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肯定现在还

3

有反革命,但已经大为减少,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

在是非关系上,强调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犯了错误的人,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3.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地发展科学文化,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加强对知识分子和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中央各部委负责人,教育、科学、文艺等部门负责人等共1279人。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向会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报告分析了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的状况,认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改造,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提高,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报告正式宣布: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正确地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更充分地动员和发挥他们的力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成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周恩来在报告中还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明确提出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昧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单靠老粗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会议建议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陈毅为主任,集中几百名优秀科学家编制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展开起了积极的作用。会后在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4.制定农业发展纲要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业是关键。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毛泽东从1955年11月开始与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党委书记共同商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并征询了中共党内、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提出这个纲要草案,25日,提交最高国务会议讨论通过。 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其中心任务是要求在农业合作化基础上,迅速地、大量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生产事业,在这时候,1956年1月,中共中央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以此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力求在工业和文教建设上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在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方针中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速度的做法,但是从总体上看,这反映了全国人民希望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尽快地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向。 5.正确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6.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

在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方面,周恩来于7月21日在中共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政治方针。他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阶级。专政的权力虽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但这个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周恩来的这个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一系列正确方针的制定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