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ca907c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4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2.能独立地正确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 3.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辅助实践。 学习重点:

1.知道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2.能独立地正确完成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 学习难点:

能独立地正确完成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设计: 一、揭示目标。

1.知道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2.能独立地正确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 二、指导自学:

(一)自学教材第30—3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酸雨?

2.知道ph值表示的含义。

3.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4.酸雨的成分有哪些? 自学检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酸雨。

2.溶液的酸碱度用_____来表示,当其数值等于_______时呈中性,其数值为____时,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值大约为_____,酸雨的PH值则_________。 3.酸雨主要是________向大气中排放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4.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的煤而形成,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________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二)自学思考

1.酸雨与模拟酸雨有什么异同?

2.根据你设计的模拟实验,你认为变量是什么? 3.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自学检测:

1.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_______。其危害有(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做好_______和______的工作。

3.下列关于酸雨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降水酸性越强,ph越大

B.即使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地区,降水也呈微弱的酸性 C.ph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 D.酸雨的酸性越强,危害就越大 4.下列各项不属于空气污染的是( )

A.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 B.工厂排放的废水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生活燃烧煤排放的烟. 5.溶液的ph值小于7,那么溶液就是呈( )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不能确定. 三、合作交流 1.酸雨的成分有哪些?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3.讨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对改善环境应做到有哪些?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并指导阅读课外读):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的危害。 B. 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C. 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D.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2.下列那一种情况不是由酸雨造成的? ( )

A. 森林枯萎 B. 鱼虾死亡 C. 水俣病 D. 土壤肥力降低 3 下列行为哪个不利于保护环境? ( )

A. 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 B. 使用充电电池 C. 注意卫生,大面积使用消毒剂消毒 D. 购买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4.实践:许多污染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让我们用钢笔水模拟有毒物质,探究一下。

(1)取九个干净的试管,并贴上标签,编好号。

(2)用滴管给每个试管滴9滴清水,尽量使每个试管里的水等量。

(3)在1号试管里加一滴钢笔水,轻轻震荡试管使溶液混合。此时,1号试管里钢笔水的浓度是十分之一。

(4)用干净的滴管从试管1里取出1滴溶液,滴入试管2,轻轻震荡使之均匀。 提示:你刚滴入的那一滴溶液的浓度是十分之一,当你将这十分之一的溶液再次稀释十倍,溶液的浓度变成了百分之一。

(5)在3-9号试管中重复上述步骤。总是把前一试管的一滴溶液滴入后一试管中。计算新得到的溶液的浓度。

(6)观察每一个试管的溶液颜色,和溶液的浓度记录在一起。

分析:从试管1到试管9,溶液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9里还有钢笔水吗?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很干净的河水也是被污染了的?为什么在讨论环境污染问题时,百万分之几的数量级会很有意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进一步探究:收集当地的雨水,用试纸测定,看看是否是酸雨?如果是酸雨,你能分析其成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