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足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d19b5a804d2b160b4ec0fb

(4)压痕:支撑体重的足压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

压痕按部位可分为跟压、弓压、跖压和趾压;按力的大小可分为重压点、重压面、轻压面。

在塑性好的地面等承痕体上的立体足迹中,压痕会有深浅、松实、增减、干湿等某种形式的变化;在平坦坚硬的承痕体上的平面足迹中,会有物质的增减等某种形式的变化,构成明显或潜在压痕的轮廓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足部肌肉、韧带逐渐松弛,足底部软组织板结,足弓逐渐下塌,而使足底各部位压痕的形状、大小、部位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压痕反映还与人的性别、体态、足型、身高、鞋子种类有密切关系。所以,通过足迹各部位压痕的大小、形状,可以分析出人的体貌特征。因此,压痕是步态特征的核心,是足迹检验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1. 观察压痕的方法

主要观察亮度、深度、密度、干湿度、麻沙度、光滑度、凸凹度等。

亮度:足迹中的重压部位受力大,压得实,表面光滑;轻压部位受力小,压不实,表面粗糙,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在侧光或逆光下观察,重压部位比其他部位亮,有反光现象。

密度:足迹中重压部位受力大,使土颗粒之间的距离变小,变细密,密度大,而轻压部位没有此反映。

深度:压痕重的部位凹陷较周围轻压部位深,呈坑状的部位多是重压部位。

干湿度:在潮湿的地面上,压痕重的部位表现为湿润浸水,土色较深,湿度大,其他部位土色较浅,湿度小。

麻沙度:在干燥粉尘的土质地面上,压痕重的部位在抬足时,由于空气的负压作用,把粉尘吸附起来形成“麻沙”状痕迹。 光滑度:重压部位鞋底花纹磨损较重,在潮湿地面上的表现是较光滑。

凸凹度:在足迹石膏模型中,重压部位一般比其它部位高,凸起部位一般为重压部位。

②压痕的轻重程度 虚边:足迹边缘出现的不完整部位,是伴随轻压面出现的痕迹。 实边:足迹边缘出现的重压部位,是伴随重压出现的痕迹。 轻压面:足底压力较轻的部位,主要在拇趾、掌外侧和前掌、后跟的重压面周围以及外纵弓的第五跖骨粗隆部位。在湿地面及松散地面的足迹上,轻压面的深度较重压面浅,鞋底花纹磨损较轻,立体足迹中立体程度较高。

重压面:足迹中压力最重的部位,在掌部第一至第五跖区和跟部中心部位形成的面状压痕。在松软潮湿的地面上,表现为坑状痕迹,鞋底花纹磨损严重。它分为正压、内压、偏内压、偏外压、中心压和平压等种类。

重压点:指重压面中的重力点。一般重压面的中心为重压点。在潮湿松软地面的立体足迹中,重压面的最深处的凹入点为重压点。鞋底面前掌、后跟上磨损最严重和最薄之点为重压点。 3、起足阶段特征(8种) 主体特征:蹬痕、挖痕、抠痕

伴生特征:抬痕、挑痕、耠痕、划痕、扫痕

(1)蹬痕:起足时,足底面与地面成45度角左右,足掌向后下方用力蹬地形成的痕迹。

蹬痕位于掌部,痕迹中的沙粒、土块等向掌后侧移位或聚拢,并出现向前开口的鳞状裂缝。

(2)挖痕:起足时,足底面与地面成60度角左右,足趾用力向后下方挖动地面形成的痕迹。

挖痕位于足迹前尖至掌前沿部位,常表现为坑状,并伴有向内或向外或向后不同方向的抛土现象。

(3)抠痕:起足时,足底面与地面成75度角左右,趾尖向后下方抠压地面形成的痕迹。

抠痕位于足迹的前尖部位,土有移位,但不抛土,痕迹形状多呈眉眼状或月牙状凹陷。

蹬、挖、抠痕的大小程度取决于行走速度、脚底用力大小和承痕体的性质。一般年轻人行走速度快、肌力大,蹬、挖、抠痕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蹬、挖、抠痕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4)抬痕:起足时,抬足高、快,将地面上的干燥细腻的浮土吸附起来形成的痕迹。

抬痕位于足弓部外侧及前掌后部,痕迹呈麻沙状。

抬痕的出现与年龄、行走速度、起足高低、鞋子种类及地面条件有关。青年人及身体机能好、行走速度快的人易出现抬痕;同一人穿小细花纹的软底鞋易出现抬痕,而穿大花纹硬底鞋则抬痕变得不明显;在较干燥细腻的土地面或有浮尘的硬地面上易出现抬痕,而其他客体上不易出现抬痕。

(5)挑痕:起足时,起足低,足尖离开地面时,向前上方带动地面上土质形成的痕迹。

挑痕位于足迹前边沿的前方,不破坏足迹前边沿,前边沿仍保持完整。

挑痕与年龄、身体机能、鞋子种类及地面条件有密切关系。中老年及驼背的人因起脚低,易出现挑痕;若鞋子大、负重、地面过软或地面附着物过厚也可出现挑痕。

(6)耠痕:较挑痕起足更低,足尖将要离开地面时,顺着地面向前踢形成的痕迹。

耠痕位于足迹前边沿的前面,痕迹呈犁沟状的缺口。 一般身体机能较弱的中老年人,负重较大或在松软的地面及附着物较厚的地面上行走时易出现耠痕。

(7)划痕:起足时,趾尖部位向内前方拖动地面形成的条状印痕。

划痕位于足迹前边沿的前内侧,呈弧状条痕,大小、长短不一。 一般是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不灵便或下肢肌肉麻痹的人易出现划痕。正常人行走不易出现划痕。因此,它是比较稳定的特征。

(8)扫痕:起足时,前掌内侧部位向内前方拖拉地面形成的宽带状印痕。

扫痕位于足迹前边沿的前内侧,呈宽带状,痕迹由重逐渐向外变轻。

形成扫痕的人一般是下肢髋关节有毛病,走路时拖着腿走,多数是拄拐的人。所以,扫痕是较稳定的特定特征。 (三)步幅特征与步态特征的关系

由于行走是人体各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统一的运动过程,因此,步幅特征与步态特征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从行走习惯和行走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可将行走分为积极的行走运动和消

极的行走运动。因此,步法特征可分为积极系统和消极系统两大类,积极系统的步法特征反映身体较强壮,消极系统的步法特征反映身体机能较弱或有病。 1、积极系统的步法特征

步幅特征:步长相对较长,步宽中等(即小分离、并跟、小搭跟),步角相对较小(即直行角或小外展角)。 步态特征:有磕、踏、推、跄、坐、拧、抬、蹬、挖、抠痕。压痕中前掌压重、拇指压重、坑状压等痕迹。

2、消极系统的步法特征 步幅特征:步长短于正常步,步宽为大搭跟、交错步或大分离步,步角为大外展以上或内收。 步态特征:有迫、挑、耠、划、扫、擦痕等。压痕中后跟压重、外侧压重、内侧压重、顺风压等痕迹。

一般积极的步幅特征配以积极的步态特征,消极的步幅特征配

以消极的步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