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足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dd19b5a804d2b160b4ec0fb

第四节 步法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步法特征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步幅与步态特征的具体形态,了解各类步态特征形成的原因、特点及步幅特征与步态特征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步幅与步态特征的具体表现。

难点:各种步态特征形成的原因与特点。 教学形式:

讲授、实验、多媒体。 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步幅特征2课时; 步态特征2课时。 实验教学:2课时。

思考题:

1、步幅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测量?

2、在步行的不同阶段各有那些步态特征,其痕迹有何特点?

步法——指人行走习惯及其反映出的规律。

人的行走习惯是经过长期练习而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复杂联系为基础,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通过行走的足迹,能反映出人们行走时的运足迈步规律。

一、人的行走运动周期

人的行走运动具有周期性,它是左右交替,支撑与摆动相结合的一种周期性的复杂运动。在不同周期的相同阶段上,人体各部位的动作状态是相同的。

一个行走周期由左右脚各走一个单步组成,又叫复步,一个单步由两个普通步组成。这样形成了成趟足迹。

每个周期内,左右脚各经过两次支撑和摆动,支撑和摆动各分为三个阶段。

(一)支撑腿的三个阶段

1、支撑腿的前步阶段(落脚阶段)

指从脚跟支撑于地面时起,到身体与地面接近垂直状态为止的动作过程。

在此阶段,人体重心处于支撑腿的后上方,对地面的作用力向前下方。足掌向前碾动,逐渐落地,足在地面上留下向前下方着力的痕迹。

2、支撑腿的垂直阶段(碾脚阶段)

指支撑腿由前步阶段转移到垂直状态的一瞬间。

在此阶段,人体重心处于支撑腿的上方,对地面的作用力垂直向下。支撑腿的足底面全部着地,身体稍向支撑腿的一侧倾斜,在地面上留下足底面各部分的压痕。 3、支撑腿的后步阶段(起脚阶段)

指支撑腿由垂直转移到脚将要离开地面的过程。

在此阶段,人体重心处于支撑腿的前上方,对地面的作用力向后下方,获得行走的推动力。支撑腿的脚后跟逐渐抬起,前掌开始离开地面,身体向前倾斜,足在地面上留下向后下方着力的痕迹。

(二)摆动腿的三个阶段(略) 二、步法特征

步法特征——人体行走运动特点在单个足迹和成趟足迹中的综合反映,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 (一)步幅特征

步幅特征——成趟足迹中,反映人行走时双足协调搭配关系及双足运步动作的特征。

步幅特征包括:步长、步宽、步角。

步幅特征反映了人行走运动的内在规律,根据步幅特征可以分析人的行走姿势,是进行步法检验的基础。

足迹步行线——成趟足迹中,同侧相邻两足迹后跟中心点的连线。

另一种方法定步行线:成趟足迹中,同侧相邻两足迹内沿最凸点的连线。

足迹步行线分左步行线和右步行线,左侧相邻两足迹后跟中心点的连线叫左步行线,右侧相邻两足迹后跟中心点的连线叫右步行线。

人的步行线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多条不平行的折线,所以,人行走的轨迹是一条近似曲线。

足迹中心线——以足迹前掌中心点与后跟中心点作的连线。 前掌与后跟中心点,一般选择最宽处的中点。 1、步长

步长——前后两相邻的左右足迹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步长可分左步长和右步长,左足迹在前为左步长,右足迹在前为右步长。

在测量时,对应点一般选择在后跟后边沿正中间。 步长分类:长步(步长>80CM) 中步(70<步长≤80CM) 短步(步长≤70CM)

此数据是以男性青壮年为标准,女性分别降低10CM。 2、步宽

步宽——一侧足迹的后跟中心点与对侧足迹步行线之间的距离。分为左步宽和右步宽。

步宽分类:

分跟步(分离步)(左右足迹后跟内边沿之间有距离) 并跟步(左右足迹后跟内边沿并拢在一条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