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导游讲解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导游讲解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1e35343968011ca3009133

金沙遗址讲解词

之以狩猎、捕渔等畜牧业。

这件长80厘米的木耜,2003年1月24日出土于“芙蓉园”北地点的一个水塘中。其形状很像现在的铲子,通体由一块整木制成。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一件农具,可以说它是我们的农耕之祖,也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 耜是一种农作翻土工具,有木耜、骨耜、石耜等。耜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优越,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稻作农业。在公元前2500----前2300年的都江堰芒城遗址中,就发现有水稻硅酸体的存在。木耜作为一种翻土工具,可能在这时就已存在了。木质器物非常容易腐朽,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在考古中发现极少,这往往也给人们一种错觉:如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我们看到的工具一般是斧、锛、凿类的石器,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大量而广泛使用的是骨器和木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便是明证——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耜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上百件骨耜和1件木耜,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属河姆渡文化的其它遗址还出土了4件木耜。。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木耜表明,在青铜时代的农业生产中,木耜是一种重要农具。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木质农具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只有到了铁器时代,铁制农具才真正取代了木质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 金沙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充分显示出金沙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社会行业已有了明确的分工。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制品,是智慧勤劳的金沙先民聪明才智与审美情趣的折射与映照。 金沙遗址内已发现了176座陶窑,有的零星分布在居住区周围,有的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居住区的附近,由此推测金沙时期除了少量的家庭制陶外,可能还是以集中制陶作坊和集中烧制的窑场为主。金沙时期的陶窑,大多形似撮箕,窑室前低后高呈斜坡状,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从窑壁的烧结程度看,使用的时间都不长。

在金沙遗址居址区里,已出土了上万件陶器,还有数亿片陶器的碎片还在拼接中。陶器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瓶、盉、尖底盏、尖底杯、尖底罐、高领罐、圈足高领罐、圈足罐、圈足盆、圈足钵、圈足杯、瓮、高柄杯形器、束腰形器座、圈足杯、扁壶等。这些器物大多是粮食盛器,有的是酒器,还有的可能是陶质礼器。 陶器是考古中发现最多,也是在时空上最富于变化的一类器物。因此成为考古学划分不同文化区域、文化阶段、文化性质的重要依据。从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划分出了金沙遗址发展演变的三大时期。

金沙遗址出土的200余件黄金制品,种类丰富,工艺精湛。金器以金箔、金片为主,它们大多采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通过对金沙遗址出土的14件金器样品进行的成份分析,发现金沙遗址的金器主要由金、银、铜三种元素组成,含金量从83.3%至94.2%不等,其中以太阳神鸟金饰含金量最高。从金器元素含量组成分析,这些金器是用采集而来的自然金加热锻打而成。在制作上采用了锤揲、剪切、打磨、刻划、錾刻、模冲等多种技法。金沙遗址的金器是目前我国商周时期发现数量最多,器形是为丰富的一处。 金沙遗址出土金器均为自然金。根据地质的调查证明,金矿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缘有广泛的分布,矿石种类以砂金为主。在盆地西、北周缘的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河谷由窄变宽处、转弯处和支流交汇处,往往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涪江的平武县古城矿区、白龙江的青川县白水矿区、嘉陵江的广元市水磨矿区等。此外,在川西高原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的一些地段,也有品位很好的金矿分布。这些金矿为盆地内青铜文化的贵重金属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金沙遗址已经出土了铜器1300余件,多数是小型器物,似乎都不能独立成器,极可能是大型礼器上的附件。铅锡青铜是金沙铜器中的主要材质类型,铅作为主要合金成分在金沙遗址中使用较多。金沙铜器铸造工艺技术仍沿袭三星堆时期的传统技法,大多为一次浑铸而

第 9 页 共 33 页

金沙遗址讲解词

成,多双面合范而成。有的器物可能为分段铸造,然后浑铸为一体,或采用附件、主体分铸之法,然后再将附件插入主体焊铆固定而成形。金沙铜器装饰技法有素面、墨绘、穿孔、铸纹、立体附饰等,以素面最多。铜器的铸后加工手段较为先进,许多范缝都经过打磨,很难寻觅。有的器物表面还经过抛光处理。

金沙遗址已出土玉器2000余件,数量巨大,种类丰富。金沙玉器多就地取材,在制作上常融合多种技巧,精雕细琢,光润细腻,闪耀夺目,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大程度地凸显了玉器的坚毅、细润及自然之美。 “玉不琢不成器”。远古时期制作一件玉器,需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打孔、刻纹、镂空、掏雕、打磨、抛光等多项工序,耗费经年累月的功夫,才能完成其制作。 与今人对玉的认识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人类认为“石之美者为玉”。这里有一些玉料,其表面色泽艳丽,体现了金沙人一些选料的标准。从这上个展柜里丰富的玉料来看,金沙人对玉料的选择已很广泛了。通过调查与鉴定,初步确认金沙的玉料大多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高山中,另有部分材料可能取自附近河滩地点。 这是金沙遗址祭祀场所中发现的一件奇石,器内外均有似水墨画般的图案,通过矿物学鉴定,确定它是一个水冲石,由于长期埋藏在水中,受周围水藻等有机物质的吸附影响而形成,古蜀玉工在选择玉料过程中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件大自然的杰作,因此对该器未做任何加工,而是完全保留了其自然的形态,直接用于祭祀活动。金沙玉料自然呈色丰富多彩,玉工在开料加工时,便依此特点因料施工。 这是一件未完工的半成品玉料,它上面残留有对剖玉料的痕迹。它的另一面则保留下了一些网格状纹饰。

这是一件保留片切割的玉璋。器中间残留下一道切割台痕,两侧切割的末端线非常平直均匀,台面仅高出低面0.1厘米,可见切割工具极薄,应是采用铜质的片状工具来完成。该器在加工完后曾做打磨抛光处理,但是在较低的一面上还是残留了少许深浅不一的擦痕。这些擦痕与切割线平行,应是片状工具来回快速拉动解玉砂锯切割玉料而形成的。

这件标本极为重要。该器为两件尚待分离的璋。器至主阑部断开,柄部尚未切割完毕,璋向内的两面上清晰地保留着呈抛物线的线切割痕迹。线痕中间略高,两边较低,切面上凹凸不平,深浅平一,是利用线切割方法剖玉的结果。这件玉璋成为研究我国商周治玉工艺的极为难得的一件重要标本。这件标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它还反映出玉器加工中的一种特殊技艺-----成形对开技术,就是把两件玉璋同时制作,做完两外侧的纹饰以及两侧突出器外的扉牙装饰后,从中间用线切割的办法将玉器一分为二,由于此器尚未完工,其内侧阑部则无纹饰。此种方法使琢玉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省工省料,大大提高了制玉的效率。 在这件玉璧的圆环两面分别刻划着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纹,每组圆圈纹由疏密相间、极细的阴线纹组成,两面的线纹基本对称,距离相等,深浅相间,线条婉转流畅,打磨精细,抛光细腻,很像今天的密纹唱片。这件精美器物的出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金沙玉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像这样精密的同心圆圈纹饰应该是由砣具加工完成的。但早期的砣机是一种半机械化的装置,要由人的双脚踩踏来带动轮盘转动,这样的装置由于受力的不均,常常琢出的纹饰线纹不均,甚至纹饰还常有歧出现象。而金沙这件玉璧从线纹观察则应是由一种匀速且快速旋转的轮盘工具来加工完成的。这个工具很像今天使用的电动机床类的装置。但金沙时期这种装置不可能由电力来带动,推测更可能是由急速的水流带动皮带高速旋转来完成的。 玉器上的圆孔主要是用木、竹、骨、石等管状形工具加砂蘸水不断在玉料上旋转碾磨而成。金沙玉器的钻孔技术非常发达,常根据器物的厚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钻孔。这件保留着管钻痕迹的玉琮,在孔壁内留有管状器物碾磨粗砂所留下的旋转痕,及两面对钻时在中部残留的错位台痕,其中上面的钻孔较大,且向侧面倾斜(移位),下面的孔钻得较规整。这件器物完成后,孔壁未做打磨处理,因此可以让我们了解其钻孔的方法和过程。

第 10 页 共 33 页

金沙遗址讲解词

这是一件采用镂空技术加工的透雕图案。镂空技法早在辽宁红山文化及浙江良渚文化中就已出现,商周以后的玉器也常把钻孔技术与线切割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镂空装饰,使玉器造型更丰富,立体感和动感更强。此时的镂空方法多是利用弓弦原理,先打小孔,再以线为弦配合解玉砂来回拉锯。 这件环链形器(图十二),三个小型玉环,环环相套,说明玉器加工中已出现活环掏雕的技艺,极为精巧。在江西新干商墓出土的一件侧身玉人头顶后部有采用这种工艺加工的套环。 由于古代玉料来源稀少宝贵,因此古人对玉料十分珍惜,常把使用过的或有损坏的器物改制成另一件器物。这是一个凹弧刃玉璋的上部,刃尖一角残损。器上有三个穿孔呈三角形排列,上端孔较大,下端两孔似尚未穿完,就出现故障,于是便用黑色物质填补,又在器上端中部重打一孔改作为一件佩饰。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看一段关于金沙制玉工艺流程的小短片,它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幻影成像技术制作完成的。(2-3分钟) 了解完金沙人的生活生产情况,让我们来看看金沙人的丧葬习俗。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故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对逝者的安葬十分重视。金沙人又是如何埋葬他们的亲人呢?考古人员在居址区附近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墓葬,说明有一部分人死后就埋在居住区的附近。但是更多的时候金沙人则是埋入了集中的墓地。这些墓地中的墓葬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墓葬之间很少有叠压和打破的关系,说明每一个墓地是有一定规划的。这些墓葬都为土坑墓,墓坑都为西北----东南向,(这与房屋、祭祀堆积方向一致),头朝西北或东南,或许这种形式与金沙人的祖先崇拜或某种宗教观念有关吧。过去成都平原新石器晚期的宝墩文化中发现的墓葬以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墓葬也都是这个方向。这个现象应该不是偶然的。传说中蜀族的祖先是从西北方向的高山中一步步走进了成都平原,然后在这里繁衍生息。西北的高山可说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也许三星堆人和金沙人的这种方向性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希冀灵魂不死而追溯先人的迁徙路线返归故里的观念吧! 大家看,这里有三座成人墓葬,其中一个人的墓里一件物品都没有,而且从人骨情况看,应是二次葬,估计他生前可能是一个穷人;旁边这个人的墓葬里有了两三件陶器,财富的拥有可能比上一个好些;但第三位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丰富,无论是数量与种类都远远超过了这两人。随葬器物的种类有玉器、铜器、陶器等,总数达件。其中他下身放置的这件铜钺非常精美,代表了墓主人生前崇高的地位。从这几座墓葬我们知道当时社会已有较强的财富观念及贫富分化现象。这里还有一座小孩的墓葬里,从他的身形上,这个小孩可能只有十几岁,现在我们仍能感到他的稚气与活泼。金沙还发现了一些合葬墓,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金沙人的婚姻状态,推测当时可能已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

目前金沙遗址已经发掘的墓葬已超过2000座,发现金沙人的葬式大都为仰身直肢(可能为一种代表睡眠的姿态,含有请死者放心安睡之意),流行双手抱于胸前。也有少量屈肢葬。盛行二次迁葬。除少量船棺葬具外,未发现其他的葬具。约半数的墓葬有随葬品,但数量都不多,随葬品一般是陶器和石器,仅个别墓葬有少量玉器和青铜器。从目前已发掘的墓葬情况看,规格都不高,随葬品数量、等级也不算高。但仍可看出金沙遗址内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层与等级划分。

当我们浏览过金沙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可以看到,金沙的社会形态已包括了大型的建设基址、大型的祭祀活动、一般的生活区域、墓地、窖穴、陶窑作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和宗教用品等丰富内容。庞大的金沙遗址,呈现出规划布局谨严,功能区分明晰的总体格局。群体化的建筑体系,大规模的手工业制造等,勾勒出一个城市设施齐全、使用功能完备、生产力布局规模庞大、社会组织结构严密、权力高度集中的古蜀文明社会的风貌。

第三厅 《天地不绝》

第 11 页 共 33 页

金沙遗址讲解词

人类并非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人类的精神追求才是其作为万物之灵最可宝贵的心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正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远古人类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四方神灵、祖先神祗有着极高的敬畏、感恩心理和神秘的理解。他们相信人外有神、万物有灵,并逐步形成与神“对话”的系统化仪式。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涵括了人们的神圣信仰与礼制观念。先民们在社会重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时常举行各种虔诚的祭祀仪礼,表达对各类神灵的敬仰与崇拜,其目的是希冀与天地间诸多神灵达到沟通,以求得诸神的保护与庇佑,同时也深寓着他们对于终极的追问和关怀。

金沙遗址发现的大型祭祀活动场所,面积达1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延续时间从商代晚期到春秋早期,尤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一时段的遗迹、遗物最为密集,表明古蜀的祭祀文化相当发达且有很强的绵延性。各类祭品与祭法之差异,则标明了神巫文化系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这是一个通向金沙人神秘祭祀场所的悠长的通道,现在请屏住你的呼吸,用你的心去聆听那来自三千年前的神鸟的鸣叫,还有天空中飘荡着的天簌般的声响。让我们静静地地走进金沙人的神巫世界,去感受一场与天地神灵沟通的祭祀圣典,去体昧一次金沙人的心灵之旅。 第一组 青铜立人

这是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青铜立人,他看上去与三星堆二号坑中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双拳中空,似乎握着一个物品,神情肃然地站在高高的地方,好像正在主持一个神圣而重要的仪式。他们的脸型也大致类似,都为方颐;耳垂都有穿孔。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两者之间又有太多差别。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体态矮小,大眼圆睁,嘴微微张开,脑后拖着三股一体的长辫子,头戴圆涡形帽圈,服饰为单层中长服,脚下有一插件。这都与三星堆青铜立人不同。

金沙铜立人头上戴着的涡形帽圈,造型与“太阳神鸟”金箔中的太阳图案极为相似,应当象征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头罩太阳光环,手持献祭之物,站在高处的小铜立人,俨如一个光明的使者或太阳神的化身,正在主持神圣的祭祀活动,生动地反映出金沙人对太阳神地崇拜。 所有参观过铜立人像的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他手中握着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器物?学术界也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拿着迎接太阳的神树枝,有人说是两手各持有一个玉琮,有人说是珍贵的象牙,也有人说是拿着木制或竹制的法具神筒,还有人认为什么也没拿,双手的姿势可能是巫师做法时的一种手势。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相似的铜立人形象,反映出了两个遗址÷有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昭示了两个遗址间密切的传承关系。

对于铜立人像所表现的人物的身份,学术界有大巫师、蜀王、或大巫师兼蜀王等多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立人像所代表的都不会是当时的下层人物,而应当是职掌了宗教权力或行政权力的族群或王国的上层贵族。 第二组 象牙

象牙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但每一次祭祀活动中使用象牙的数量和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体量巨大完整的象牙极有规律、整齐的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被切成饼状的象牙,还有加工成圆柱状或棍状的象牙,也有取象牙尖祭祀的。这些方式都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 大家不禁要问,祭祀中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象牙?象牙又是祭祀什么呢?中国古代方术家有用象牙魔力殴杀水神之法。据《周礼?秋官?壶涿氏》记载:“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用象牙祭祀,可能是因为象牙具有镇杀水中精怪的作用。 第三组 石器

第 12 页 共 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