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2a938b71fe910ef12df849

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 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5.LM曲线:指货币市场上均衡状态时各种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轨迹。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L)与货币供给(M)相等时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6.货币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 for money):指表达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建立货币需求函数主要为满足以下三个用途:一是用于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响,包括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的程度;二是用于验证货币需求理论分析的结果;三是作用于预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货币需求量及其变化的方向,作为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依据。

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变量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类: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他变量,其中规模变量是指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这类变量主要有财富和收入两种;机会成本变量即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除上述各种变量外,影响货币需求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可测量和不可测量的两种因素。可测量的因素有货币自身收益率;不可测量的因素有制度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等。

比较典型的货币需求函数有: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MV=PT,式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量);剑桥方程式(M=kPY,式中,M为货币数量;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一定时期内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PY表示名义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表示国民收入,i表示利率,

表示

=L(y,i),

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表示

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

与Y的函数关系,与I函数关系);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M表示名义货币量;p表示价格水平;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表示股票

的预期收益率;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w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表示货币收入;u为其他随机因素)。

7.恒久性收入: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取得的平均收入,它区别于带有偶然性的即时性收入,是—种比较稳定的收入。由于“恒久性收入”易于计算且具有稳定性,因而可以避免即时性收入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使货币需求函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在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当中,他不使用当前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而采用他在消费理论中提出的“恒久性收入”的概念代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解释变量中的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是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人Y作为代表性指标。因此,强调恒久性收人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个特点。在弗里德曼看来,在货币需求分析当中,究竟哪个决定性因素更重要,这要用实证研究方法采解决;恒久性收人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就可以用实证方法得以

证明。对于货币需求,他最有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

8.货币交易需求:指为满足日常交易活动所要求持有的货币余额。它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货币交易需求主要决定于人们的收支水平和收支时距。假定支出水平是收入的稳定函数,则货币交易需求也就是总收入的正相关函数,通常与收入水平呈相同方向变化。收支时距也是影响货币交易需求的重要因素。从本质上讲,货币交易需求来自收支时差,如果收入与支出是同步的,人们也将不会存在交易需求。所以,在收入既定时,收支时距越长,货币交易需求越大;相反,收支时距越短,货币交易需求越小。

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与收人多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增函数,如图3—2。

同时,凯恩斯认为,货币交易需求取决于收入,而同利率无关,如图3—3。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汉森(A.H.Hansen)在《货币理论和财政政策》一书中,就对凯恩斯的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的程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会具有利率弹性。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illiamBaumo1)发表了《现金的交易需求——存货的理论分析》一文,第一次深入地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定律”(The Square root Formula),这一定律也称为鲍莫尔模型,

交易性货币需求可写为(式中:T表示某一时期可预见的交易支出,C表示每次出售证券而获得的货币量,b表

示每次出售证券获取现金所需支出的手续费,i表示市场利率),它表明:①货币的交易需求,并不与交易(收入)总量依同一比例变化,而是与交易总量的平方根依同一方向变化,这称为“平方根定律”;②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有关,这就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③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b,所以就需要持有一定货币。这印证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9.预防性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是同收入成正比的。但是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与现实情况不符。在考虑了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后,惠伦等人论证了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为利率的减函数,惠伦模型最具代表性,

他假设有3个影响因素: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与支出的平均和变化情况。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

,与非流动性成本b正相关,与利率r负相关。

,即

10.投机性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凯恩斯假定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来持有财富:货币和债券,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资产分别能给人带来的预期报酬。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因为,当利率较高时,持有债券的利率收入较大;同时,当利率较高时,在未来时期内下降的可能性也较大,所以持有债券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也较大。这两方面因素加起来,就使利率越高,债券越有吸引力,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越小。反之,当利率水平很低时,从债券上获得的利息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可能的资本损失,所以人们就宁愿持有货币。在极端情况下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可能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假如受利率影响的投机性需求称作

,利率为i,则上

,如图3—4所示。

但是,在凯恩斯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中,隐含着几个假设,即人们对自己关于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每个人都认为未来利率的高低将如其所预期的那样。因此各人将根据他预期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来决定是持有货币还是持有债券,二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即人们持有财富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而非单一资产。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就是研究在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问题。这一理论主要说明了以下;三个问题:(1)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依据;(2)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当i上升,债券的收益率上升,但却不会因此而增加持有债券的风险,因此投资者会减少货币需求而增购债券,反之则反是;(3)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来实现的。总的说来,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是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11.利率对货币需求的效应:利率对货币需求的效应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假设利率提高了,这表示预期的债券价格会提高,就会鼓励财富拥有者冒更大的风险——少持有货币,多持有债券。这就是利率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如果利率下降,替代效应就会朝向相反的方向——多持货币,少持有债券。可见,替代效应使货币需求和利率朝相反的方向变化。利率的变动还会产生另一种效应,即“收入效应”。由于利率提高意味着财富拥有者收入的增加,这将使得他多持有货币;反之,如果利率下降,财富拥有者的收入减少,则收入效应将使得他少持有货币。这样,收入效应使货币需求和利率朝同方向变化。凯恩斯学派认为,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由于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因此,货币需求总是同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的。

12.鲍莫尔存货模型:凯恩斯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同利率无关,1952 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illiam Baumol)发表了《现金的交易需求——存货的理论分析》一文,第一次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平方根定律”,即鲍莫尔存货模型。

鲍莫尔将管理科学中最优存货控制理论,运用于对货币需求的研究。鲍莫尔认为人们持有的作为交易媒介的现金,同企业持有存货一样,也有成本,由于现金是无利息收入的,持有现金就要放弃利息收入,这种放弃的利息收入就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人们总是在保证正常交易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现金持有,寻找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假定人们的交易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收支规模正常,那么人们可将期初收入的大部分先投资于有价证券或贷放出去以获取收益,然后每隔一定时间卖出一部分有价证券变现,用于日常交易需要。假设:T为某人的月收入;C为每次变现数;b

为每次变现的手续费;i为市场利率;n为每月变现次数(n=),则每月变现的成本为:nb=, 两次变现期间所持有的平

均余额M=,此期间持有现金所失去的利息收入即机会成本为: i·()。设x代表持有现金余额的总成本,则x=·b

十i·,要使总成本最小,对其求一阶导数,并令该导数为0,即=0,可得出C=,而最适度持有现

金量为M=,即M=,这就是鲍莫尔存货模型,也称“平方根定律”(Tne Square Root Formula)。由此可见,鲍莫

尔存货模型认为,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对利率的变化作出敏感反应,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性质。

13.交易动机:指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从个人的角度看,在这方面保持货币的目的在于度过从支出费用到取得收入这一段时间间隔。交易动机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和收入间隔时间的长短。从一家企业着眼,持有货币是为了在业务上度过从支出成本到获得销售收入这样一段时间间隔。这种需求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本期收入数额和本期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需时间的长短。不管是企业还是商人,他们持有货币都是为了应付在收支时差中的业务开支需要。这种支出是有规律的,大致确定的。

14.预防动机:也称谨慎动机。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根据预防动机持有货币,对个人来说是应付失业、患病等意料不到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其目的在于预防不时之需,或者准备用于事前没有料到的进货机会。这种支出都是突发的,不确定的。

15.投机动机:凯恩斯认为,所谓投机动机,指人们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愿望。也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产收益而产生货币需求。例如,若利率过低,债券价格过高,投资者预期利率会上升,将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以待利率变化时进行投机。若利率过高,债券价格过低,投资者预期利率会下降,将增加对债券的购买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以待利率变化时卖出债券以获得资本利得。

后来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交易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新剑桥学派认为投机动机是推动商业流通和金融流通而引起的货币需求。因为商业流通量是由货币收入的支出所决定,是由实现了的收益所构成的。而进入金融流通的货币虽然是独立于收入的,但金